你每天讀書、健身、早睡早起,真的不是在自律
December 6, 2020 2020-12-06 1:46你每天讀書、健身、早睡早起,真的不是在自律
只要我自律,我就能……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成功學,自律不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個,那麼什麼是自律?
鐘錶一樣的生活不是自律
你每天健身、讀書、按時起床,每天象上了發條的鐘錶一樣生活,真的不是在自律。
有看到過新聞,一個女生在已經連續加班並且重感冒的情況下還堅持去健身房鍛煉,結果導致突發心肌炎。這還能叫自律嗎?
自律需要消耗能量
這是已經經過科學家證實了,人的意志力和大腦中血糖水平的高低有關,關鍵時候給一些真正含有糖份的飲料,補充能量,就可以有效提高意志力。而補充有甜味的無糖飲料,就沒有這個效果。
去boss的辦公室談重要的事情,別在快到飯點的時候去,你的方案基本都會被斃。
自律的本質是自我管理
是不是到了臨近期末考的時候,就懶得去收拾寢室的房間了?
是不是公司總是加班的時候,自己訂的學習計劃就荒廢了?
你不是不自律,你只是可用的能量太少,需要消耗的能量太多。
人的能量就那麼多,所以自律的本質,是自我覺察和自我管理。
自我覺察
我曾經有段時間視疲勞比較厲害,而且還喜歡玩手機,
於是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那就是,走路的時候不看手機。
之後,我的視疲勞有所好轉。
而通過這一次的訓練,我發覺了, __人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__。
就好像在自己身後放了一個小的攝像頭,可以隨時覺察到自己在想什麼。
你會察覺自己上班的時候在走神。或者看書的時候在刷朋友圈。
而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有了戒手機的習慣,我發現自己具有了隨時將自己“拉”回來的能力。
這種能力,你越訓練,他就越強。
有了強大的自我覺察能力,這是自律的基礎,只有了解自己的能量,才能合理分配他。
不如每天練練冥想。
自律就是精要主義
日程表全部擠滿,就難免會顧此失彼。
less is more。做的更少,做的更好。
因為能量有限,所以需要對任務有所取捨。
雖然說是自我管理,但是我舉一個公司管理的例子。
一個公司,總共也就10個人,但是老闆的野心卻不小,既想做電商,又想做內容付費,還想做線下,內容還沒做出來,又想著去做社群運營。
如果真的有這個實力也就罷了,可是公司運營了三年了,一個像樣的拳頭商品都拿不出來。
當初還不如就集中精力做好一個產品,做好了一個,再擴充其他的產品線。
當年喬布斯重回蘋果,不是大刀闊斧的簡化了產品線嗎?
同一個時間段,只給自己安排一件重要的事情。
小朋友總是要當科學家,當宇航員,覺得自己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大學畢業幾年之後,栽了幾個跟斗,發現念念不忘的事情未必就有迴響,無心插柳的事情反而成蔭,這時就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要走什麼樣的路。
對無關的事兒保持拒絕,不是你的東西強求不來。
只有精要主義才能斜杠青年
不好意思,前面說到精要主義,耽誤你們做斜杠了。
真的不是同時做很多事情就是斜杠了。
沒有前面一件事的收益養著,哪有時間和精力做後一件事兒。
編一個例子:一個人,先學會了編程,找了一份工作,之後開始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驗心得,最後開了一個編程培訓班。
這時候他算是一個斜杠了,程序員/培訓講師/培訓機構運營管理者
你讓他一邊學編程一邊做培訓試試?
先把一件事情做通了,少量的精力維護就能給自己帶來收益,再去做下一件事。
這個收益還真不一定是錢,比如學好英語,可以查國外網站的資料給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帶來便利也算啊。
動態平衡
記得以前有記者在綜藝上採訪不老女神趙雅芝,問她為什麼能夠做到既能拍出好的作品,又能在家撫養孩子長大。
趙雅芝說,其實兼顧是兼顧不了的,帶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帶孩子,拍戲的時候就專心拍戲。
我們不可能在一天中把自己想做的所有的事情全部都做一遍,因為這樣的一天要72個小時。
每天給自己安排1-2件重要的事,做好。
知乎上有一個人,說他的導師會熬夜、會吃不健康的食物、但是在學術上仍然保持了超高的產出,看上去不自律,但是在許多領域都有傑出成果。其實這就是一種動態平衡啊。
幾件事同時進行的時候,試著用動態平衡,將幾件事循環起來做。
比如說:
我要做攝影編輯,要懂寫作,又要懂攝影,但是我也不能將攝影水平提升到職業攝影師的高度再研究寫作套路啊。
如果我現在寫不出文章的瓶頸在寫作,我就突破寫作。寫作套路掌握的差不多了,發現攝影知識限制了我,那麼我就去了解攝影知識。之後發現寫作水平又限制我發展了,那我就再研究更多寫作套路。
所以我學習的順序可能是A-B-A-B……循環進步,動態平衡。
這也不算違背精要主義呀,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圍繞同一個目標的(把攝影編輯做好)。
自律就是要給自己減少阻力
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說,他觀察到一個現象,班級裡面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都是離家近的,住的遠的孩子本來通勤就耽誤了時間,因為路遠,所以路上也更累,回到家還想多歇一歇。這樣每天比別人少了一個小時的時間。自然是學不過別人了。
在事情沒有完成的時候,可能我們更多時候是自責沒有意志力,卻忘記考慮事情真正的阻力。
我有個朋友,念大學的時候報了一個繪畫班,可是到了最後,總共也沒有去自己,自然他是沒有學成,我問他說,這事兒後來為什麼沒結果了,他說,因為自己沒有堅持下來。
我說,不對,你沒有好好的分析,這件事兒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
你報班,自己有美術基礎嗎?
你回宿舍有沒有上自習的條件,室友是否打LOL影響你,如果影響你,你是否考慮自己租房?
培訓班的老師講的好不好,如果你有不懂的他是否能及時的答疑。
如果這背後的細節你都分析了,想辦法去解決了,這個班你怎麼會學不下來。不要施壓,要潤滑。
按照投入做計劃
導致你挫敗感的,並不是你的無能,而是對自己不合理的期望。
人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根本沒有給自己制定計劃的能力。
我最近在學python數據分析,網課,一個小節的視頻是15分鐘,
我原先給自己定的是一天學4個小節,總計一個小時,看起來合理又完美。
但是當我真正學起來的時候,才發現真實的情況根本不是這樣,對於沒有編程基礎的我來說,學一個小小的知識點都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理解,加上要在實際的編程環境中(jupyter notebook)去試,有時候真的是“視頻5分鐘,操作2小時”
所以我把計劃改為,每天學2個小時,能學多少算多少(一般是1-2個小節,不強求),然而不知不覺已經學了很多了,並沒有比預想的慢。
所以,別再說什麼“不瘦十斤,不改頭像”
不如換成,每週鍛煉三次,每次半小時。
小習慣自己會生長
一次寫5000字,不如每天寫300字。
三國殺標準包中,輸出最高的不是技能華麗的孫尚香、黃月英,而是武聖關羽,紅牌當殺,樸實無華的技能,卻能給對手最大的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則”,講的是從美國西海岸聖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一段三千英里的路程,這段路程地貌十分複雜,而且經常會遭遇天氣變化。探險者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這段路程呢?
答案是日行20英里,即每天走32公里。晴天不多走,雨天不偷懶。
我剛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工作非常忙,但是我給自己立了一個flag,每週最少寫300字,真是相當低的要求。
有一次我出去玩了,沒時間寫,於是我將自己初來上海的時候逛法租界拍的照片湊夠了300字發在了公眾號上, 有一種完成任務的圓滿感。
自從立了flag以來,我發現自己的公眾號幾乎都是周更的。
只有一次加班特別忙,然後在地鐵上用手機寫了一篇短文,發在了知乎上。
但是每次也不是真的只寫300字,比如這篇文章就很長。
先給自己一個好的小習慣,不論多小,習慣自己會生長。
想要讀書?把書放在床頭,每天睡前翻開一次就行了,不信?可以試試。
鹹魚是無敵的存在
請卸下自己的偶像包袱。
立志要減肥,可是三個月過去了還沒瘦下來怎麼辦。我好失敗。
立志要寫作,寫了半年了微信公眾號還是只有幾十個粉絲怎麼辦,完了自己好失敗,我不寫了。
我現在要學python,
什麼?別人剛剛學3個月,就已經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小工具,給自己的公眾號吸粉了?
沒關係的,像我這樣的鹹魚,能照著視頻把代碼打一遍,做到無bug,就已經很好了啊。
當人開始原諒自己的時候,就會變的很強大,因為你向前走的每一步,對你來說都是賺到。
再也不會因為達不到自己不切實際的預期而失望自責。
鹹魚無敵!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前面說到,意志力其實是一種心理能量,而過分的自責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消耗。
所以說心態放輕鬆很重要。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對身份和目標的認同
作家寫完了東西,設計師做完了設計,應該是充滿了滿足感和愉悅感的。
站起來走一走,聽一首歌就是很好的放鬆和休息了。
但是如果你工作的心情比上墳還難受,做完了工作感覺自己必須要通過吃雞打王者才能犒勞自己,
那麼你一定是在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接近目標本身就是獎勵。
不然呢?減肥終於成功了,吃一塊巧克力犒勞自己一下?
總結
自律在於自我管理,而非自我控制。人需要察覺自身精力消耗,分配好自己的能量,
秉持精要主義的態度,安排自己的生活。
放下偶像包袱,用“做了一點就賺到一點”的心態,保持平常心,努力向自己的目標推進。
與朋友們共勉。
Comment (1)
Anonymous
4.5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