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強,卻總是過得很失敗?

這些年,我觀察到一個重要的現象:我認識的人裡面,有不少看起來很聰明的人,都過得不太順。

Sponsored link

這些聰明人,一部分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相交有深有淺;但還有一部分是我結識多年的朋友,我對他們有著長期的觀察。

長期的觀察讓我確信,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很多時候,作為朋友,我都替他們著急,明明就是很聰明,怎麼總實現不了想要實現的成就?

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對這個話題有了越來越多的想法。我把這些思考總結成了五個點。這幾個點,可能一個比一個有意思。最後一點看起來很好笑,但卻非常真實。

不管你自認為是才高於人還是資質平平,或許這篇文章都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1

第一個陷阱:自我中心

今年早些時候,和我們有合作關係的一家公司裁員了。對此我並不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公司效益在下滑。

Sponsored link

但當我知道第一個被裁的人是老王時,還是多少有些詫異。

說詫異的原因,是因為我和老王所在的部門接觸過。老王是他們幾個員工裡能力最強的。

說得再明確一點,老王是他們部門除了部長以外,唯一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很多次,他們部門出現緊急任務需要救火時,只有老王能扮演這個救火隊員的角色。

做過大型項目的人都會知道,一個真正能救火的員工有多大的價值。但很遺憾,老王還是被公司給“調整優化”掉了。

不過,在詫異之後,我也很快理解了其中緣由。原因很簡單,老王很喜歡“懟人”。

每次看到其他人做的方案,甚至是部長提的建議,老王都會從專業角度去提意見。

說實話,老王提的很多意見,都是對的。但是,老王說話實在是比較直,很容易得罪人。

Sponsored link

一來二去,不僅把領導得罪了,幾個同事和他相處也不是很愉快。在需要精兵簡政的時刻,老王就“自然”成為了那顆棄子。

自作聰明的故事,一向很多。

楊修耍小聰明被曹操殺害的演義故事,婦孺皆知。但我之所以要講老王的故事,是因為他和一般逞聰明的人還真不太一樣。

老王非常務實。不管他和你在嘴上吵得多厲害,領導安排任務之後,他一定保質保量地完成。他也沒有故意賣弄聰明,他就是習慣了……

但就算他這樣務實,也依然難以在組織中生存。

因為,他就是避免不了一個問題:在團隊中他始終像一頭“獨狼”。一個人能頂幾個人,但幾個人和他合作,就總是弄得磕磕絆絆甚至面紅耳赤。

我把這種現象,稱作聰明人面臨的第一個陷阱:自我中心。

Sponsored link

他們並不都是“故意”要自我中心的。

因為他們總是思路更加清晰、辦法更多,所以他們單兵作戰能力強。但這有時候反而成為一個陷阱: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渦中。

經歷影響性格。在他們的經歷中,他們更少向別人求助;更少主動與他人合作。

所以他們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如果不主動改變,就容易在“自我中心”裡越陷越深。

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把平台能力當作個人能力。

我在《郭德綱弟子上百人,為什麼最笨的岳雲鵬,反而最成功》這篇文章裡就寫過,郭德綱當年最為知名的兩個弟子曹雲金、何偉就犯了這個錯誤。

何偉和曹雲金出走時,很可能會這麼想:

Sponsored link

郭德綱會說相聲,我也學會了。他抖的包袱我會抖,他用的技巧我也會用。甚至,我可能說得還更好呢。

我有這門手藝,到外面不受郭德綱拘束,豈不是能發展得更好?

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德雲社給了他們這個平台來發揮能力、放大能力。

而郭德綱本人,卻擁有一項生猛的個人能力:搭平台的能力。

這是德雲社裡大部分相聲演員都不具備的。

曹雲金、何偉的道德品行怎麼樣,我不做評價。我想說的是,他們當年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深陷在自我中心的陷阱裡。

2

第二個陷阱:嫉妒心理

和“自我中心”相對的,還有一種心理,往往會對一些聰明人造成很大傷害。

聰明人面臨的第二個陷阱:嫉妒心理。

Sponsored link

聰明人很容易招致其他人的嫉妒。嫉妒心理如果發展到極端,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今年高考後,浙江就發生了一起令人咂舌的案件。

浙江台州的3位考生,在填報完高考志願後,發現自己的志願被人篡改了。而這個時候,志願填報時間已經結束。

這不是誤人終身嗎?

3位考生報案後,警方發現一個讓人無語的事實:作案者竟然就是3個人的好朋友陳某。他知道這3個人的成績出色,怕自己被取笑(就因為這個)……

因為大家是好朋友嘛,所以他知道3位同學的身份證號和密碼,於是,他就篡改了3個人的志願。

而在2018年的時候,河南也發生過一起類似的案例,作案者同樣是出於對同班同學的嫉妒心理,用篡改志願來報復。

Sponsored link

你說,這幾位同學得罪了誰呢?誰都沒有,他們只是太優秀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時候真的是這樣。

如果說面對自我中心的陷阱,我們只要意識到它的危害,就有可能主動去避免;那麼,“嫉妒”這種來自他人的心理,我們有辦法能避免它的傷害嗎?

我認為有。

讓大家相信:對你好一點,你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價值。並且,真的去這樣做。

Facebook公司的口號變遷,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一開始,Facebook有一個名噪一時的口號:快速行動,打破傳統(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這句話,鼓勵團隊去快速大膽地去實踐,打破常規。

但隨著公司的成熟,他們轉而開始使用另一個口號:快速行動,穩定架構(Move fast with stable infra)。

Sponsored link

新的口號聽起來非常普通,一點也不振奮人心,完全沒有那種打破一切不合理傳統的氣勢。

但實際上,它非常有價值。因為,它突出了平台的穩定性,吸引了更多開發者給Facebook提供更多好應用。

這個非常“平庸”的口號,反而獲得了業內的不少好評。

Facebook釋放了一個信號:和我合作的人,會過得更好;而不是讓人覺得,你的優秀只是你的事,可能還會“打破”我傳統的利益。

回到“嫉妒”這個主題,雖然極端的嫉妒永遠無法避免,但只要你讓人覺得:

對優秀的你好一點,會讓他過得更好;和聰明的你過不去,只會讓他不好受;

大部分人,都會權衡利弊。只要你讓他們確信了上面這點,其實,多數人都會收起他們的嫉妒心理。

3

第三個陷阱:捷徑思維

前面兩個陷阱,是聰明人在組織生存中最常見的陷阱。而在個人能力的提升上,聰明人面臨著第三個和第四個陷阱。

聰明人面臨的第三個陷阱:捷徑思維。

古典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圍棋界一等一的高手、號稱“石佛”的韓國棋手李昌鎬,下棋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叫做“通盤無妙手”。

李昌鎬從不追求妙手,他說:“每手棋,我只求51%的勝率”。每次追求51%的勝率,累積下來,最終的贏家往往就是李昌鎬。

在個人成長之路上,最好的策略同樣是堅持長期主義、沿著正確的方向日拱一卒。

學習、工作都是這樣,扎扎實實、硬橋硬馬地一步步做好事情,才是最快的方法。

但是,很多聰明人往往很喜歡妙手、喜歡捷徑。

因為他們機靈、腦子活,所以靠著小聰明往往也能做成幾件不錯的事情。

但正是這樣所謂的“正向反饋”,讓他們更容易習慣這種“捷徑思維”,而不去注意研究套路、打牢基礎。

《射雕英雄傳》裡著名的呆子郭靖和聰明人楊康是最典型的例子。

郭靖同學腦袋不僅不聰明,甚至可以說很笨,一開始武功也是稀爛。

但他用心專一,練武非常勤奮。不管是心法、內功、還是招式,他都老老實實地練,最終靠降龍十八掌一項絕技獨步江湖。

而聰明帥氣的小王子楊康,對於全真教需要慢慢修習的武功其實興趣不大,看到梅超風“九陰白骨爪”招式厲害,就想學習這個速成武功。

其實,梅超風自己還沒練好內功呢,才把好好的《九陰真經》練得陰險歹毒。楊康同學再怎麼練,終究只是在歪路上越走越遠。

而很多聰明人給自己挖的陷阱是:自認為有楊康的聰明勁,不願意花郭靖的笨工夫。

4

終極陷阱:百曉生陷阱

在個人突破上,聰明人還面臨著一個終極陷阱。

我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的興趣廣泛、博聞強記,和他聊什麼話題,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知識量絕對碾壓你。

在金庸小說裡,就有這樣一個人物:王語嫣。

她熟知天下各大門派的武功秘籍,倒背如流,背起書來比各門各派自己的掌門人還要厲害。

看起來,王姑娘簡直是厲害到爆了。

但唯一的BUG是:王姑娘,她不會武功……

我們身邊的一些聰明人同樣如此。人文曆史、生物地理、軍事科技、甚至娛樂八卦……

他什麼話題都懂一點,但只有一個問題:他沒有一個真正的撒手鐧、必殺技。

而與此同時,他們博聞強記的那些知識點,雖然看起來炫人眼目;但卻缺少一個牢固的根基,最終可能會害了自己。

古龍小說裡也有一個人物,聽名字就特別地牛:百曉生。

百曉生是最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聰明之極,見多識廣,編寫了一部《兵器譜》,把江湖中人兵器、武功的排名一一記錄下來。

看起來,他對江湖之事似乎了如指掌。

但這樣的聰明勁,卻讓他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妄想。他想要破掉小李飛刀,殺掉李尋歡。

最終的結果很簡單,李尋歡只用了一刀,就輕鬆結果了百曉生的性命。

死前,百曉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錯了,我錯了。

我把聰明人面臨的這個終極陷阱,叫做:百曉生陷阱。

在我看來,百曉生式的人物,是“知識收藏家”、“能力收藏家”。他們確實也在努力地閱讀學習、積累知識、積累能力。

但他們可能忽視了一件事情:知識也好,能力也好,不是拿來展示的,而是拿來解決問題的。

做工作、做事情、做學問,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要我說,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也專門寫過:

你用你的知識,解決了大問題,你對公司就有大貢獻;解決了小問題,就會獲得小認可。

相反,如果你滿腹才華,但是沒有主動用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那你最多只是別人嘴裡“一個看書多的人”。

面對捷徑思維和百曉生陷阱,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用問題導向去牽引自己。

沒事多想想,你的公司/部門要解決什麼問題?

你的專業領域有什麼重要問題需要你?

你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你才會把自己的套路運用得越來越嫻熟,也才有可能打磨出真正的撒手鐧、必殺技。

《小李飛刀》里,李尋歡行走江湖,從來不靠任何別的武功和武器,靠的就是例無虛發的小李飛刀。而小李飛刀的例無虛發,背後並沒有什麼秘密。

唯一的秘密就是,它足夠快、並且足夠鋒利。

5

讓人哭笑不得的陷阱:達克效應

除了組織生存中的自我中心陷阱、嫉妒心理陷阱,個人突破中的捷徑思維陷阱、百曉生陷阱;

其實,我們很多人還面臨著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陷阱: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研究者發現:

能力差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而同時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具備這類技能的人的水平。

其實,我們可能根本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麼聰明。

另一個有意思的研究發現,有將近90%的人認為,自己的車技好於平均水平……類似的現象,我也親眼見過。

有一次,我在籃球場邊和朋友聊天,看到有教練帶著一群小朋友在練球。

小朋友們面對面站成2排,看著前方進行拍球訓練。練完一輪之後,教練說了一句話:認為自己比對面小朋友拍得好的同學,請舉手!

霎時間,我看到現場絕大多數小朋友都同時舉起了手……我當場愣住了,對於這種認知偏差有了非常直觀的感受。

過了一兩秒,教練和小朋友們看到眼前的景象,也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避免不了自視過高的誤區。

雖然一些智商分佈曲線圖不見得就是定論,但有一個現象卻是事實:大部分人的智商,都不比別人高多少,也不比別人低多少。

自認為自己聰明,其實是最愚蠢的事。

你的一些聰明之處,很可能只是你努力了更多的地方。

達克效應的研究者,最後也發現了一個改變認知偏差的辦法: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有一句話說: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還到不了拼天賦的地步。

我想說的是:以大部分人的天賦程度,都處在需要拼努力的地步。

曾經,我也是一個認為自己有些“小聰明”,並且想著靠“小聰明”生活的人。到後來,我才慢慢發現,這不僅僅是一種妄念,而且,這種思維和行為模式,會對我產生極大的危害。

所以,我漸漸地嘗試著改變,去把事情一件件老老實實地做好,去把問題一個個平平穩穩地解決。

這篇文章,也算是我送給自己和每位讀者、特別是聰明讀者的作品吧。

走出陷阱的最好辦法,永遠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Visited 3,740 times, 1 visits today)

1 thought on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強,卻總是過得很失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