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很危險,其實很難被AI取代的10種工作!

在人工智慧這個橫衝直撞、撲面而來的未來面前,人類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藍領還是白領,無論勞動者受教育程度高還是低,都可能被捲入人工智慧革命的大潮中,受到人工智慧取代的威脅。

Sponsored link

但這並非事實的全部,智慧型機器和AI並非無所不能,有些工作在大眾看來似乎「前途暗淡」,實際上很難被機器取代。

很多人說AI將會首先接管藍領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在新書《AI新世界》裡也對這個話題做了系統分析。先比一些純粹是定量分析的白領工作,比如記者、交易員、電話行銷、電話銷售、客戶服務以及分析師等,一些需要手眼協調的藍領工作,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但卻更加安全。

以下是我整理的看似很危險,其實很難被AI取代的10種工作。

健身教練

儘管未來總會有更高品質、更智慧的健身器材幫助我們鍛煉,但健身教練無可取代的地方在於,他們能為我們每個人量身打造健身計畫,在旁陪練指導,還能敦促我們堅持鍛煉,避免犯拖延症。其次,隨著社會財富增多,行車方式變得更高效(如智慧型、甚至是自動型電動平衡車),我們對於健身的需求將大大超出以往。最後,AI時代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社會財富和閒暇時間,自助、娛樂和健康將成為發展的主題。

養老護理員

到2030年,麥肯錫醫療保健類工作職務將在全球範圍內猛增5100萬個,總數將高達8100萬個。這類工作包括養老護理員、家庭健康護理員、私人護理員以及護士助理,不過最大的職務空缺將出現在與養老護理相關的領域。考慮到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的大量需求以及填補此類工作空缺的難度,這一需求還會不斷攀升。AI固然可以實現老年人的醫療監護、安全保障和移動輔助等基本功能,但像是洗澡、穿衣以及更為重要的聊天和陪伴工作,都是AI是無法勝任的,只能交由人類完成。

房屋清潔工

像房屋清潔、園藝以及其他需要在非固定結構空間內進行、且所在環境較為多變的工作,對於機器人而言難度太大。雖然像倫巴掃地機器人(Roomba)這樣的智慧設備會承擔部分工作量,但整體而言,這類工作的就業水準有望得以維持。此外,我們預測,各類移民服務崗位將大量增加(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因為AI將進一步拉大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

Sponsored link

護士

護士、保育員、心理健康輔導員以及戒毒治療師是最難被機器取代的工作類型之一,這類工作涉及大量的人際互動、溝通和信任的培養。例如,治療情緒不穩定、有抑鬱症狀的病人需要嫺熟的溝通技巧,治療師需要先瞭解造成病人情緒困擾的根源。這些都遠遠超出了AI技術目前的能力範圍。

樓房管理員

樓房管理、酒店管理、訂製服務等其他高端服務將是財富新貴群體的高需求所在(如AI企業家和工程師)。在互聯網(旅遊網站)和AI(自動化速食和咖啡)提供標準化服務的同時,那些具有人情味、個性化以及能夠構建長期關係和信任感的優質服務將具有更高的價值。在AI時代,休閒和娛樂產業將成為強勁的增長領域。

運動員

雖然未來機器將比人類更擅長比賽,但體育運動不會因此而受到絲毫的影響。這些都是需要人類參與的娛樂活動。運動明星與知名歌手、演員並無二致。隨著人們閒暇時間的增加,擁有非凡天賦和個人魅力的運動員將有更強的吸金能力。

保姆

保姆是最討喜的工作之一,甚至可能會被當成家庭成員來看待。保姆的許多體力工作會實現自動化(比如除塵和洗碗),如此一來,他們的工作會逐漸轉向「關愛和個性化」服務,比如悉心烹飪一頓孩子愛吃的飯菜,或是朗讀孩子最愛聽的故事。保姆將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照料家裡的孩子,和他們玩耍。能夠成功轉型的保姆是AI無法替代的。

導遊

優秀的導遊是擅長講故事的人。他們將個人經驗和百科知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並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給遊客,從而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優秀的導遊還能挑起趣味橫生、內容豐富的談話,創造出一段令人懷念的旅程。當然,那些照本宣科、一味重複的導遊,在AI取代人類工作的大潮中就沒那麼走運了。

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特別是員工招聘和獵頭工作,都要涉及大量的人際互動。說服某人放棄現有工作、考慮其他工作是相當不容易的,這需要建立在對對方的長期深入瞭解和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當然,隨著人力資源工作變得更傾向以人為中心,人力資源行業也會利用AI完成常規的問答工作(比如回覆員工的郵件)、監督員工作表現、發起招聘啟事、篩選求職者並進行工作匹配等。

資料處理和標籤

最後來個大驚喜。雖然每個人都認為資料輸入和處理會因機械化而被淘汰(甚至不需用到AI)。但在未來二十年內,AI進行的訓練會用到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資料。這些資料需要經過初期的人工篩選、處理、貼標籤和分類。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Amazon Mechanical Turk)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可別期待能從這類工作中獲得高薪。

Sponsored link

人工智慧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極大地解放了人類。面對這樣的饋贈,我們該如何駕馭這些新技術並找回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

(Visited 90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