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讀書的苦,註定要吃一生的苦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群人。

Sponsored link

他們是靠打零工為生的群體。

他們自嘲是提桶人,人生就裝在一隻桶裡。

為了方便遷徙,桶裡只放維持生活最低限度的衣物和用品,一旦覺得太苦太累,或是工資一到手,可能就會提桶跑路。

從一個廠區提桶跑路,遷徙到另一個廠區,又或者,旺季來,淡季走。
他們的目的,是掙到足夠的錢,以後再也不用來這個地方,但對其中絕大部分人來說,每年9月的旺季一到,他們還是會重新回來。

【人物】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到。

2020年,第一批00後已經20歲了。

在家長們自嘲打工人的時候,00後已然流進了提桶人的潮流。

Sponsored link

提桶人群中,00後的佔比越來越大。

《2019年全國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為4002萬人,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51.6%

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人高中畢業就走上了社會,這還不包括那些只上了初中的人。

00後的命運,就此延伸為兩種軌跡:

一種成為大學生,繼續校園生活。

另一部分,則成為打工者,加入到候鳥般的打工人潮。

還有另一組數據:

Sponsored link

最近這些年,高考錄取率飛速增長,已經從1977年的5%,上升到了80%

就是說,現在的孩子,10個考生裡有8個能上大學。

社會變化很快,40年前,讀過高中就是高學歷了;

而現在,高中畢業已經基本等於“沒文化”。

過去考大學,是讓你從平民脫穎而出,變成精英。

而現在考大學,是保住你能做個普通人,不淪為底層。

所以就算“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但現在讀大學也比過去更要緊了。

Sponsored link

因為在遍地都是大學生的情況下,必然會有很多高學歷的人,流入低端行業。

作家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裡這樣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想,沒有一位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在該上學的年紀走入社會。

因為,連讀書的苦都吃不了的人,註定一生吃苦

身邊越多的孩子,不願意讀書,抱怨讀書苦,讀書累。

相比起讀書,玩手機,打遊戲再美好不過了。

但孩子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容易,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千倍萬倍的努力。

Sponsored link

富士康生產線上,一位來自江西的00後女工陳茉莉,有一次打歪了一顆螺絲,正好被線長看到,罵了她。

這是她打歪的唯一一顆螺絲,她覺得委屈,回了嘴,從此壞日子就開始了。

她逐漸發現,週末加班沒有她的份,每天上完8小時班,線長就讓她下班回去休息。

在富士康,賺錢的渠道只有多加班,如果不加班,只能拿到1900塊錢底薪。

流水線上一個阿姨給她出主意,說可以塞點紅包給線長,然後道個歉。

也只有在這種時候,她會無比想家。

她想起來,父親雖然會經常抱怨她,但也是一直想要她繼續讀書,她記起來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有學歷了,社會上才能少受些氣。”

Sponsored link

知乎@阿龍啊 說:

“有寫東西的不讀書了,有打電競的不讀書了,有做生意的不讀書了等等,這些都和你沒關係,他們都是某件事情做到極致才不讀書的,不要妄想我不讀書也能和他們一樣成功。”

徐孟南,2008年的安徽高考生。

當年高考,他故意交白卷,考0分,以此表達自己對教育制度的不滿。

結果意料之中,落榜了。

之後的10年裡,他輾轉在各類工廠,干各種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組裝廣告箱、製造井蓋、包裝衛浴產品…

這場景竟和提桶人莫名相似。

他想要換好一點的工作,但好工作都對學歷有要求,他只是高中畢業,第一關就被拒之門外。

Sponsored link

吃盡了生活的苦,他才幡然醒悟,明白了讀書才是最好的選擇。

被社會毒打後,才發現讀書是最幸福的事。

2018年,徐孟南下定決心,再考大學。

當年以他的成績,考二本不是問題,但十年之後,形勢早已今非昔比。

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一番艱苦鏖戰後,29歲的他最終上了安徽的一所專科院校。

而現在,他大三在讀。

12年前與他同坐考場的同學,有些已經博士畢業,有些已是企業的中高層,而他必須用更艱辛的努力,去追回失去的一切。

Sponsored link

他常常會收到家長的求助,求他幫忙勸勸自己不想學習的孩子。

每次他都會認真告訴那些孩子:“知識改變命運,要珍惜機會。”

這是他用自己10年的人生,換來的慘痛教訓。

讀書的時候沒努力,之後可能花多大力氣都彌補不了人生的落差。

如果連讀書這種苦都吃不了,那便要吃往後一生的苦。

前段時間,“華為招募的天才少年”新一期名單出爐,201萬的年薪讓人看了直呼:羨慕。

別人一年的薪資,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賺不來的金額,是個人都很難不羨慕吧。

但卻有一些無知的孩子對此充滿不屑:“不就是兩百萬嗎,真勢力。”

而“區區兩百萬”的背後,並不簡單。

華為“天才少年”的選拔,並不是從天而降的榮譽。

它的難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難得多得多。

首先,他們要經過嚴格的簡歷篩選。

如果非名牌大學畢業,不是碩博研究生,沒有在非常專業的期刊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就沒有資格進入下一環節。

換句話說,如果不好好讀書,你看不上的兩百萬,同樣也看不上你。

每個人能拿到的薪資都是公平的,20萬年薪背後,有值20萬的能力,200萬年薪的背後,也有能與200萬相匹配的見識和實力。

正如作家水木然所說:“我們每個人永遠都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除了靠運氣的個例,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靠實力把它虧掉。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世界認知的變現。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讀書,就是為我們往後的生活打工。

當孩子抱怨讀書苦,建議父母們帶孩子看一看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

影片中記錄了世界各地住在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每天是怎樣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的。

片中的孩子4-12歲不等,正是在爸媽懷裡撒嬌的年紀。

普通孩子的上學路上,有私家車接送,有地鐵、公交,如果有一個孩子坐在爸媽的電動車後座,就會有人覺得辛酸。

但紀錄片中的那些孩子,上學路上充滿著各種危險。

有的要穿越猛獸密佈的草原;

有的要橫渡危險萬分的索橋;

有的要克服超越零下50℃寒冷的嚴冬;

還有的,要劃著蘆葦做的小船,獨自穿過8000多平米的湖面…

教室裡某位同學的座位空著,可能就是永遠的缺席,因為他們可能在上學路上丟了性命。

哪怕是面對生命的威脅,這些孩子依舊願意踏上通往學校的那條路。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句掛在牆上,寫在書桌上的警句,而是每天支撐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求學的源動力。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讀書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學習可以。

孩子,未來的確有無數條道路,但是讀書能夠讓你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去走你最喜歡的那一條。

請始終相信,就算我們最終跌入繁瑣,洗淨鉛華,但是讀書多了,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

讀書多了,你會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Visited 64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