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时定律”:全球顶尖成功人士遵守的法则

Sponsored link

美國作家格萊德維爾曾經提出“10000小時定律”,認為一個人要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專家級人物,至少要10000小時的練習(按每天工作8小時,一週五天,大約要五年)。帶著這個疑問,近年來我廣泛研究了一些被社會普遍讚譽的成功人士,例如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巴菲特、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等數十位商界、政界、演藝界的成功人士。在歷時約一年的研究中,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這些商業領袖不管平時有多忙,每天至少都會留出1小時(每週約5小時),來學習某些知識或者是說刻意練習某些技巧,而不是簡單地使用10000小時定律來重複之前的工作。所以別傻了!真正重要的是“刻意練習”和“改善率”,而不是“練習”!你所謂的10000小時,只不過是把前1000小時做的事情,重複了10遍而已!我把這種刻意練習的模式稱之為“5小時定律”。

衡量成功的標準從效率轉向“有效性”。

時代已經變了,洞察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越來越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回報。怎麼獲得洞察力呢?首先要養成學習者的生活方式。暢銷書作家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巴菲特的學習方式,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啟發。原標題為“The No. 1 Lifelong Habit Of Warren Buffett: The 5-Hour Rule”。

我還記得,第一次聽說沃倫·巴菲特把 80% 的時間花在閱讀和思考上的時候有多麼驚訝。

而且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都是這樣做的。

更讓我的驚訝的是,他的商業夥伴透露出來的每週日程安排:

你可以時不時看一下他的日程表,就會發現他還有專門的理髮時間。

星期二,理髮日

這就是他創造世界上最成功的商業記錄之一的原因。他有很多時間思考。

“這怎麼可能!”我有點不敢相信。

Sponsored link

“為什麼一家有數十萬員工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有這麼多空閒時間,而我的日程卻排得滿滿的呢?”

“這位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投資者,會有那種‘我不能’的情況嗎?”我想知道。

在看了幾乎每一次巴菲特的專訪,閱讀了他給股東寫的每一封年度信件和多本傳記,並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我的生活中之後,我想我終於明白了巴菲特為什麼、以及如何採用這個時間表。

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會得到一套清晰的操作方式,來採用5小時法則(每週至少有5個小時的刻意學習時間),並更加接近巴菲特的學習方式,讓刻意學習成為你的首要競爭優勢,並從本質上獲得學習回報。

當我們為了獲取洞察力而設計我們的生活時,我們的日程安排將會完全不同:

  •  我們會利用好空閒時間,而不是讓自己陷入忙碌。儘管管理者必須時刻保持著注意力,這樣他們才能對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但是學習者創造了大量空閒時間,來超越噪音並獲得觀察問題的視角。
  •  我們工作的環境會帶來更多的創造力。正如我在《為什麼成功人士每週花10個小時在“複合時間”上》中所寫的,歷史上許多最偉大的見解都是在小睡或散步時產生的,不一定是在辦公大樓的小隔間裡。
  •  我們在學習、實驗和思考上投入了大量資源,因為它們是洞察力的基本組成部分。學習是通過人、信息和經驗來獲得多樣化、稀有和有價值的知識積木。思考就是將這些積木組合成稀有而有價值的組合。實驗就是要看看這些組合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
  •  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是我們洞察力的質量,而不是我們完成待辦事項的速度。換句話說,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從效率轉向有效性。

在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富論》這本書的第一頁中,他以一個別針工廠為例,說明瞭專業化的力量。在這個工廠裡,只有10名員工,每天卻能生產出令人震驚的48000個別針,這就是分工的結果,每個人只專注於製作流程中的其中一個部分。史密斯估計,如果這10個工人中的每一個人都親自參與整個製作流程中的每一步的話,那麼這個工廠每天只能製作出200個別針。換句話說,專業化將他們的效率提高了240倍。

我們幾乎所有人都被灌輸這樣的觀念,要想在生活中出人頭地,就必須專攻一個領域。當你看到上面的別針工廠的例子,這就不足為奇了。在工業時代,生產力是通過定量產出來衡量的。對於那些仍在製造業工作的人來說,這種模式仍然適用。

Sponsored link

但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生活中知識經濟中,在這個經濟中,生產力不是用數量來衡量的,而是用創造性的產出來衡量的。產生創造性想法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學習和綜合你所在領域內的其他人還不知道的有價值的技能和概念。在知識經濟中,學習跨領域的不同興趣和技能,然後將你的見解運用到你的核心專業裡,換句話說,也就是成為一個現代的博學通才,這才能讓你真正脫穎而出。

1、學習者生活方式的第一個區別

“我們現在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學習是跟上變化的終生過程。最緊迫的任務是教會人們如何學習。”

“管理在20世紀最重要、也是真正獨特的貢獻是:製造業體力勞動者的生產力提高了50倍。在21世紀,管理層需要做出的最重要貢獻,同樣是提高知識工作和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彼得·德魯克

以下是德魯克提出的影響知識工作者生產力的六個因素:

1、優先級。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要求我們問這樣一個問題:“任務是什麼?”

Sponsored link

2、自我管理。著要求我們將提高生產力的責任強加給自己,必須要進行自我管理。

3、創新。持續創新必須成為知識工作者的工作、任務和責任的一部分。

4、學習。知識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但知識工作者也同樣需要不斷地去教學。

5、質量。知識工人的生產力不只是產量的問題。質量同樣重要。

6、目的。知識型員工被視為“資產”,而不是“成本”。“這要求知識工作者應該優先於為組織工作。

  •  億萬富翁企業家馬克·庫班(每天3個多小時)
  •  億萬富翁企業家阿瑟·布蘭克(每天2個小時以上)
  •  億萬富翁投資者大衛·魯賓斯坦(每週6本書)
  •  億萬富翁企業家丹·吉爾伯特(每天1-2小時)
  •  埃隆·馬斯克(他年輕時每天2本書)
  •  馬克·扎克伯格(每兩週一本書)
  •  杰夫·貝佐斯(他13歲時讀過數百部科幻小說)
  •  以及迪士尼首席執行官鮑勃·艾格(每天早上4 : 30起床)

學習者生活方式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是,我們正處於一個獨特的歷史時刻,這種生活方式的回報正在增加。

2、學習者生活方式的崛起

Sponsored link

我們生活在一個獨特的時代:洞察力是解決越來越多問題的關鍵,洞察力帶來的好處正在增加。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全球化、數字化、科技化和複雜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說,現在是採用學習者生活方式的最佳時機:

全球化為我們的洞察力帶來了更大的市場。想像一下,如果同樣價值10萬美元的洞察力能夠幫助全世界1000家其他發電廠(客戶)。這會有效地將這一洞察力的價值提高一千倍。更大的市場意味著值得花更多的時間提前獲得洞察力。

數字化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的擴展我們的洞察力。數字化使我們能夠自我擴展,這樣我們就可以為其他1000家發電廠提供服務,而不必單獨前往每家發電廠。我們可以通過在線教育來做到這一點。隨著產品類別通過3D打印變得越來越數字化,來自洞察力的影響力將會變得更高。

哈佛教授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在他的著作《網絡財富》中抓住了這一轉變的意義:

“消除了對有效信息生產的物理限制,使人類創造力和信息經濟學本身成為新網絡信息經濟的核心結構事實。”

Sponsored link

3、思考

在這五小時中,這些大咖還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思考。因為思考能夠讓他們更清楚的認識現實,並提出更好的點子。

比如美國在線CEO蒂姆·阿姆斯壯讓他的團隊每週至少要拿出四個小時來思考。LinkedIn的CEO杰夫·偉納則規定自己每天至少都要拿出兩小時用於思考。

需要記住的三大新真相

綜上所述,我們過去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了。相反,要記住這些新的真相:

(1)除了按照學科來分類知識外,按照思維模型來分類知識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思維模型是將不同學科連接起來的底層基礎。

(2)大部分學習都是在學校之外完成的,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是比成績和學位更重要的因素。

Sponsored link

(3)在當前的知識經濟中,學習掌握了至少三個領域的知識並能將它們整合到一個技能組合中的現代型通才將會有更大的優勢,這能夠使他們成為自己所在領域中前1%的頂尖人才。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喜歡閱讀和學習的通才以及那些研究思維模型的人都能變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頂尖CEO、億萬富翁、科學家和成功人士都具有這些共同的特質。

現在就下定決心,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一個狹窄領域的細節知識上,因為這只能讓自己看不到世界其他地方、其它領域發生的事情,這將阻礙你快速適應新發展的能力。

相反,要在終身學習上進行投入,每週至少花五個小時在你的領域之外進行學習和探索,學習你的同事還不知道的技能和概念。此外,一定要學習思維模型,這些底層基礎知識是所有領域知識的基礎,而且基本不會隨時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將自己訓練成為一名對思維模型有深入了解的自學成才型通才,做到這些將是在現代知識經濟中獲得成功的關鍵。

(Visited 3,74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