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要學會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當了父母后,思考得最多的問題,莫過於,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於是,我們拼命賺錢,買學區房,報補習班,盡量幫助孩子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
然而,卻常常不盡如人意。
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呢?
最近,四川的一對母子,或許給了我們答案。
媽媽是醫院的醫生,兒子今年9歲,正在讀小學三年級。
有一天,兒子無意中翻到了媽媽考研時的英語筆記,看著媽媽認真的學習筆記,男孩先是向媽媽借用筆記,留著高考時用,不料,卻哽咽起來。
媽媽問了原因,才知道,孩子在反省自己,沒有好好學習。
此後,孩子的學習態度,改變了許多,無論是主業學習,還是副業特長,都會準時準點、保質保量完成。
媽媽表示,在他們家一直有學習的氛圍,只是沒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能誘發孩子這樣的觸動。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首要的模仿對象。
在前面走的父母,哪怕踩進一個坑,孩子也會在後面跟著踩一腳。
有一種教育智慧,在無形之中,卻時常起到了有形的力量。
如果把這種力量分為三層,大概就是:
一層的父母,用嘮叨和道理去管教孩子;
二層的父母,燃燒自己,去照亮孩子;
最高層的父母,則善於用自己更好的人生,成為孩子的提燈引路人。
講道理,是世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
曾經,我自認為是最講道理的媽媽。
每天對孩子耳提面命:
見到人要主動打招呼,禮多人不怪;
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會顯得很沒教養;
要早睡早起,不能躺在床上看書;
寫作業的時候,不要把書全部都攤在桌面上,沒有條理性的人,生活也會一團糟;
手機是21世紀的“毒品”,一定要遠離它……
見到人要主動打招呼,禮多人不怪;
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會顯得很沒教養;
要早睡早起,不能躺在床上看書;
寫作業的時候,不要把書全部都攤在桌面上,沒有條理性的人,生活也會一團糟;
手機是21世紀的“毒品”,一定要遠離它……
眼看著快12點了,還抱一本書,在床上東倒西歪的看著。
每次寫作業,就像被書本掩埋的孩子。
而手機,更是比老媽更重要,每次為了玩手機,都要大吵一架。
有一次,和朋友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養了。
她丟給我一句話:大道理都懂,小情緒難自控。
並告訴我:你明知道熬夜不好,為什麼過了十二點,還要發朋友圈。
就像人人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香菸的銷量卻一直居高不下。
彼時,猶如當頭棒喝。
想起知乎上,一位網友說過:父母只知道,自己說得有道理,卻從來沒有自省過,自己做得有沒有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會出現一個矛盾:
常常把教育看成一件簡單的事,以為告訴孩子,那些前人總結出來的道理,孩子就一定會、必須會照著這些道理去做人和成長。
然而,在實踐中,又常常感覺到,那麼好的“道理”,竟然是非常“無力”的。
盧梭曾說過: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
當了許多年父母后,才漸漸明白,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你告訴我,我來接受”就行了的事,而是需要主動性和示範性的過程。
把教育孩子,單純的寄託在“說教”上,是一種偷懶式教育。
決定孩子成長的,
從來都不是錢多錢少
這幾年,從普通農民變身為大明星的朱之文,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話題中。
作為父母,更容易關注到他的子女,在他成名之後的成長。
朱之文剛成名時,兒子還是一名小學生,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分別,淘氣之餘不失可愛。
隨著父親的成名,普通的孩子,搖身一變,成了“星二代”,家裡的錢越來越多,學習的狀態卻越來越差,花錢大手大腳,在學校竟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整天遊手好閒,還曾表示:
“我家都這麼有錢了,我還讀書幹嘛?”
朱之文在家時,兒子還會去學校,但後面他在外面演出,便經常接到老婆的電話,兒子又逃學了。
後來,他把兒子送去寄宿學校,結果,一連換了好幾個學校,老師們都不願意教他。
自此,兒子徹底輟學了。
他的女兒也好不到哪裡去,明明是花季少女的年紀,在家裡卻只會做兩件事:吃東西、拿快遞,胖到令人驚訝。
父親的能力越來越大,家境也越來越好,可孩子卻成為眾人唏噓的對象。
究其根源,從朱之文多年前的一句話,可以窺探一二:
“兒子在家種地也可以,只要找到一個通情達理的媳婦,過完這一輩子就夠了。女兒的話,找個近點的婆家就挺好。”
人民日報上,曾刊登過文章《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其中,指出了家長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為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第一層次:捨得為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麼多年來,朱之文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業,給孩子花錢也從來不眨眼,卻忘記了,孩子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
否則,只會付出一生,傾其所有,也只能成為孩子的“取款機”。
希望孩子有“樣子”,
父母要學會“做榜樣”
每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獨立自強、能力超群的人。
哪怕付出所有,也希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替他們鋪一條厚實可靠的通道。
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的路。
最近,在湖北襄陽,有一對母子,一起進入同一所學校學習。
媽媽今年42歲,是學院新招的“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的學員,主攻養殖技術,兒子則是“3+2”五年制大專學生,學習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成了校友後,母子倆表示,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將相互監督,一起進步。
在接受採訪時,媽媽表示,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她對時政了解多一些,但語文方面拼音有很多不懂的,就去請教兒子。
很多時候,下班回家真的很累,不想學習,只想看看電視、玩玩手機,都被兒子制止了,最後,她的語文和政治成績,和兒子不相上下。
看到媽媽一邊工作一邊復習,兒子也不落後。
不僅在今年疫情期間,成了村裡的志願者,回到家後,還主動承包了家裡的做飯、做家務的活。
報到當天,媽媽向兒子下了“挑戰書”:“我要努力當優秀學員。等到三年級畢業的時候,看誰的分數高、成績好!”
兒子也不“示弱”:“跟媽媽在一起上大學,壓力太大,不敢馬虎了,輸給媽媽太沒面子了。”
教育孩子,最速成的方法,從來都不是“我教你聽”的事,而是:
我被你努力的樣子感動,也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兒童作家鄭淵潔曾說過:閉上你的嘴,邁開你的腿,走好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學,而學給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努力,而是奮鬥給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堅持到底,而是把永不放棄自我活生生的展現在孩子面前。
先有好自己,
再有好孩子
育兒專家孫曉雲老師說過:
“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每個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
整天滿嘴髒話的父母,養不出彬彬有禮的孩子;
整天抱著手機不放手的父母,自然也教不出捧讀詩書的孩子;
積極樂觀的父母,才能養出不畏艱難的孩子;
父母所有的微笑和豁達,都將是孩子未來生活的模樣。
正如教育葉聖陶先生所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
而父母自己,便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要學會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
努力學習的你,孩子的學習也不會太差;
夫妻恩愛的你,孩子學會的也是愛的方式;
積極生活的你,孩子看到的便是生活中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