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一個深秋的夜晚,月色溶溶,潯陽江邊的蘆花一片慘白。

Sponsored link

 

孤獨的詩人送別朋友,黯然神傷之際,一陣琵琶聲引起了詩人的注意,嘈嘈切切,珠落玉盤,詩人驚嘆在這窮鄉僻壤竟然還有技藝如此高超的琵琶女。

 

了解到琵琶女的遭遇後,失落的詩人再也難掩內心的悲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揮筆而就,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問世,奠定了白居易在我國詩壇不可撼動的地位。

Sponsored link

 

只是,此時的他再也不是那個廟堂之上直言敢諫、針砭時弊的狂傲詩人了,取而代之的是謹小慎微、明哲保身的江州司馬了。

 

從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白居易的人生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有人說,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逐漸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Sponsored link

如果白居易能聽到這句話,一定會深有同感吧!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白居易出生於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前半生可謂順風順水。

 

三歲識字,五歲誦詩文,十來歲就能做詩,十六歲就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流傳千古、讓文壇前輩顧況刮目相看的佳句。

Sponsored link

 

29歲中進士,古人一向有「五十少進士」之說,進士及第後,白居易曾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春風得意之際,美好的前程也在向他招手。

 

34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長恨歌》,婦孺皆知,相對於杜甫死後文學價值才被發現,白居易早早就享受到詩歌帶來的盛名,這無疑是一種幸運。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Sponsored link

因為才名,白居易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賞識,36歲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為皇帝起草詔令,做機要秘書。

 

宴會時,他以親密的姿態坐在皇帝身邊,百官之上,無上榮寵。

 

不久之後,他又被任命為左拾遺,也就是言官,左拾遺品級不高,卻是不經吏部由皇帝親自考核的近臣。

 

從無依無靠,到傍上京城裡最大的靠山,白居易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他給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表達了自己受寵若驚,甘願粉身碎骨也要報答皇帝的心情。

Sponsored link

 

那時候的白居易,人生一路開掛。生活不曾對他露出青面獠牙,才華和好運的加持,也使得他一腔熱血,自信滿滿。

 

他想振翅高飛,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想匡扶社稷救濟蒼生,那時的他簡直就是一個四講五美三熱愛的大好青年。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Sponsored link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身為拾遺,白居易想通過建言獻策,使朝政清明,國家中興,實現自己身為人臣的價值。

 

這時期,他寫下大量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他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賣炭翁,揭露掌權者對人民的巧取豪奪;

Sponsored link

 

他寫「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的老百姓,揭露沈重的賦稅徭役造成人們的貧困;

 

他寫「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的折臂翁,揭露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他不但自己寫,還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反對無病呻吟,他要擔負起歷史賦予文人的使命,關切現實,改造社會。

 

此時的白居易,就像沒有帶上金箍的孫悟空,膽大包天,無所畏懼,想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

 

他不但寫詩,還頻繁上書言事,眼裡不揉沙子,直言敢諫,寧折不彎。

 

當時朝廷賄賂成風,淮南節度使王鍔有錢有權,他不停地給皇帝身邊的宦官送禮,想做宰相。

 

白居易上書,做宰相的人要有賢德,這人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這樣的人做宰相,能治理好天下嗎?

 

白居易勇於進諫,且說的事合情合理,大多數時候皇帝都聽取了他的諫言。

 

但年輕氣盛的白居易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有時候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

 

唐憲宗甚至私下抱怨說:「白居易這傢伙,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現在卻屢屢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真是讓人無奈得很!」

 

後來,皇上找了個機會,把白居易從言官的位置上擄了下來,可白居易卻改不了直言敢諫的「毛病」。

 

生活像一隻潛藏在暗處的野獸,漸漸伸出利爪,伺機而動,而白居易卻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公元815年,一個晨曦微明的清晨,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殺身亡,消息傳來,朝野沸騰,龍顏震怒,何人如此大膽,竟敢在天子腳下刺殺當朝宰相?

 

唐憲宗下令嚴懲,可查來查去也沒有找到幕後真兇,此事該怎麼了結?文武百官惶惶然聚在一起,沈默不語。

 

這時,白居易站了出來,他責怪辦案官員辦事不力,並要求追查到底,嚴懲兇手。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其實,這些官場經驗豐富的老臣們心裡明白,宰相被刺殺背後的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

 

武元衡被召回長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削藩,當時藩鎮節度使手中權力過大,不服從朝廷的調遣,這次削藩就是朝廷和藩鎮之間的較量。

 

這些大臣誰也不敢吭聲,一方面避免成為下一個武元衡,另一方面他們私下裡也接受了各方節度使不少好處。

 

白居易的突然發聲,使這些沒有頭緒的朝臣找到了台階,他們開始紛紛攻擊白居易。

 

此時的白居易已經不是左拾遺,沒有資格插手這件事。

 

最終,白居易被扣上一個越級奏事的罪名。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這些人還不罷休,又有官員站出來,彈劾白居易不孝。

 

之前,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有人懷疑這是謀殺,審來審去,白居易的家醜被公之於眾。

 

原來白居易的母親有心疾,也就是精神病,時常大喊大叫,有時發狂自戮,甚至會抓著菜刀亂跑,這次家人沒看住,掉進了井裡。

 

母親的死,對白居易來說,是心中至痛,對別人來說,是攻擊的把柄,是笑料是談資。

 

此時,有人又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彈劾白居易在守喪期間寫了《看花》和《新井》,這樣毫無孝道的人,應該趕出朝廷去。

 

牆倒眾人推,就這樣,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江州之貶,對白居易造成了沈重的打擊。

 

表面上看,是武元衡事件帶來的災難,但真正的原因還在於白居易之前寫的針砭時弊的諷喻詩,早就引起了權貴們的忌恨。

 

然而,不管是寫詩還是進諫,白居易的初衷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百姓,可因為觸動了權貴們的利益,他一直不被當權者所容。

 

當朝的權貴一方面依靠白居易的聲譽利用他,另一方面又無情地排擠他,打壓他。

 

無端被人陷害,傷疤無情被揭,當白居易帶著官場潑給他的髒水來到江州時,他的內心懊惱不已,憤懣不平。

 

這時的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現實的殘酷,朝廷宦官專權,大臣內鬥,皇帝不理政事,想憑一己之力匡扶社稷,使大唐恢復昔日的繁榮,無異於蚍蜉撼樹。

 

改變不了現實,只能改變自己。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了撫慰受傷的心靈,為了能從容應對從廟堂到江湖的生活落差,白居易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他表現得樂天知命,閒適恬淡。

 

廬山腳下,他青衫白髮,縱情山水,廣結好友,喝酒,學佛,寫詩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內容,建功立業的夢逐漸遠了。

 

以前的他寧願得罪權貴,也要仗義執言;後來的他漸漸變得明哲保身,不問世事。

 

與其和生活較勁,遍體鱗傷,不如學會接受現實,保全自己。

 

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終於還是被生活戴上了金箍,在撞得頭破血流之後,磨平了稜角,消融了豪情,學會了妥協,學會了收斂,學會了保全。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拋卻詩人的光環,白居易的一生,又何嘗不是普通人的縮影?

 

年少輕狂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遠去,憤世嫉俗隨著閱歷的增長逐漸平淡,萬丈豪情隨著社會的錘鍊逐漸冷卻。

 

人到中年,發現很多事情的結局,和我們當初的理想背道而馳,適當妥協,向生活彎腰低頭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為正義和理想獻身的人固然可敬,但普通人拼盡全力想過好自己安穩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相比李白晚年捲入政治漩渦,杜甫一生窮愁潦倒,白居易一生有錢有閒,以75歲高齡壽終正寢,這是幸運,也是智慧。

 

有人說,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進退適宜,取捨有度,是認清現實後的通透與達觀,是經過磨礪後的成熟與智慧。

(Visited 726 times, 1 visits today)

1 thought on “白居易: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殺死心中的孫悟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