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將要耗光的人,有這三種特徵,有一種也要警惕

佛教中,有一個非常玄妙的概念——福報。

Sponsored link

福報不同於福氣,福氣只是短時間的好運而已,而福報包含了一生的福。

佛教將“口身意”所造作的行為,稱為“三業”。

人生的幸與不幸,就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力不同的緣故。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

可是,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

福報將要耗光的人,有這三種特徵,有一種也要警惕。

Sponsored link

管不住嘴,亂說話

一個人的福報大不大,從他會不會說話就能看出來。

佛在《無量壽經》中告誡人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佛把口業排在第一,口業清淨,然後才講身業和意業,可見其分量之重。

一個人每次說出傷人的話,都是在給自己造業。

在網絡時代,人們傳播流言的成本極低,所以鍵盤俠大行其道。

他們熱衷於把流言、閒話當作談資。

Sponsored link

肆無忌憚的談論別人的隱私,對別人評頭論足,一旦不合心意,就開始出口成髒。

中國第一代女星阮玲玉,就是因為某小報對她本人的私生活妄加揣測,指指點點,導致輿論譁然,阮玲玉不堪重負,吞安眠藥自殺。

魯迅還因此撰寫了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很多人談是說非,藏否人物,還洋洋自得,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

但卻不知道,作的業多了,遲早要報應到自己頭上。

不會說話、有口業的人,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裡跑光了,生活也是坎坎坷坷很淒涼的。

Sponsored link

《格言聯璧》中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有三種話不要說,最是護口業,能積德。

不說抱怨的話。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家會發現,身邊不抱怨的人,可能也有生活得不好的。

但是整天抱怨的人,幾乎沒有看到一個生活過得好的。而且常常是越過越不好。

不說揭人短的話。與人相處時,盡量避開人的隱私和缺陷,不揭開,不評論,不嘲笑,避諱不言,明白不談。

為自己留口德,為他人留面子。

不說廢話。沒事互不打擾、有事言簡意賅,是普通朋友之間交往的最基本禮儀。

Sponsored link


廢話連篇,喋喋不休,就是在浪費彼此的生命。

管不住身,無底線

據《正法念處經講記》,佛在為諸比丘弘法時曾說:

“身業三種,所謂殺生、偷盜、邪淫。如是三種身不善業得果報少,果報輕軟。”

換句話來說,佛是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底線,否則就是造了惡“身業”。

底線是什麼?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行為,都是犯了身業的惡行;凡是有利於人的行為,都是身業的善行。

孟子曾經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

他說人必須要有四種德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Sponsored link

如果不具備這四種德行,做人做事都超越底線,那就與禽獸無異了。

史載,唐代李林甫未顯達時,有相士說他有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

後來李林甫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反而責怪相士所說不准。

相士說:

“相公的確有這份福報,但你不知珍惜。為了一碗鴨舌湯,要殺千隻鴨;為了一碟燒鵝掌,把活鵝放在燒紅的鐵皮上面,讓鵝慘叫著亂蹦亂跳,再砍下鵝掌作菜。
 
你手下的奴才,也作威作福,勝過富貴人家。你的享受早已超過三十年宰相應享的福份,後代還須為奴為娼償還。反而責怪我所說的不准,豈有此理?”

《易經》:“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與人為善,甚至損己利人,這是“境界”;至少不損人利己,尤其不能損人不利己,不破壞社會風氣,這是“底線”。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只能用來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別人也有。

Sponsored link

底線,卻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失的。

一個人毫無底線,為所欲為,就算能一時呼風喚雨,卻終會折損自己的福報,隨時可能受到報應。

 

管不住心,貪嗔痴

古代有一首《心命歌》,其歌曰: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這首歌說明了心與命運的關係,心好可轉化惡運,心惡可敗壞好運。

《了凡四訓》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Sponsored link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要想維繫好的命運,轉化壞的命運,關鍵在修心。

古德解釋這個“心”,三點如星相,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聖也由他。

三點一橫鉤就是心,披毛是指禽獸,聖人指有功於社稷的人。

一個人的一生是像禽獸一樣,還是做聖人,取決於這塊心田裡面播種的是什麼樣的種子。

《達摩悟性論》有言:

“三毒者,貪嗔痴也。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謂“三毒”。

心能造作一切業,由業故有一切果。

東漢名臣楊震,因公路過昌邑。

縣令王密是他舊交,為謝知遇之恩懷揣十金相贈,楊震拒而不收。

王密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

楊震正聲回道:

“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無人知?”

妄想紛飛的貪慾,損人利己的企求,怒目猙獰的嗔恚,怨天尤人的私恨,謬執迷妄的愚痴,撥無因果的邪見,凡是心生貪嗔邪見,就是意業的惡行。

一個人,如果心存善念,行中有善,上至孝敬父母,下至愛護家人,喜歡樂於助人。

那麼就會無形之中為自己積福積德,悄然改變自己的命運。

(Visited 2,255 times, 6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