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奔跑向前的你,別忘了起跑時的初心

根據美國人力公司 CareerBuilder 在 2017 年的研究發現,在美國有 61% 的上班族感覺自己有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指的是覺得能量耗盡、精疲力竭,或對工作有消極、憤世嫉俗之感,進而導致工作能力下降。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工作倦怠」(burn-out)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讓各界正視此現象。

Sponsored link

《找到你的為什麼》共同作者大衛.米德(David Mead)與彼得.道克(Peter Docker)認為, 長期對工作保持熱情、避免倦怠的訣竅,在於找出工作與個人使命感的關聯,使命感能為工作帶來熱忱與驅動力。

如何找到使命感?在 TED 上教人找出人生動力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建議,多花時間探究自己為何而工作。西奈克指出,多數人總認為自己是為了錢工作,但其實金錢僅能代表工作價值的一部分,要挖掘出真正的工作動機,應從理解工作的運作方式開始。

使命感不容易表述,需要不斷向自己提問

西奈克將工作拆分為 3 種層次的同心圓,稱為「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最外圍的是「做什麼?(what)」,指的是當前要完成的目標,像是每天的工作目標、例行任務。第 2 個層次是「怎麼做?(how)」,指的是為達成任務所採取的行動策略,具體而言是個人的工作方法、訣竅,以及累積的經驗心法。最後核心層次才是「為什麼?(why)」,也就是行動前的起心動念,了解核心的為什麼,才能明白什麼事情會讓自己產生使命感,進而保持驅動力。

要了解核心可不容易。因為大腦負責解答「為什麼?」的區塊,是負責行為決策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而它並沒有語言功能。換句話說,驅動人類採取行為、開始工作的動力,通常是難以名狀的情緒和抽象的感受。因此,要釐清「為什麼?」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想像練習、不斷對自己提問,並練習表述。

想像自己的喪禮上,你最希望別人記得的事

《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提供兩項想像實驗,能具體化心中驅使你行動的熱情。首先想像你是位健康又活躍的銀髮族,正準備慶祝自己的 80 歲大壽。你邀請了 4 位非常了解你的人,在慶生會上發表祝詞,這 4 個人分別是一位家人、摯友、同事以及鄰居。想像你最希望他們讚美你什麼樣的特質?例如說你待人仁慈,或做事認真盡責,綜合出你最想被大家肯定的特點。

另一項想像實驗,則是快轉到自己的喪禮,想像你希望自己的訃聞上寫了些什麼?哪些是你這輩子最想完成的事跡?
《找到你的為什麼》指出,透過梳理心中最渴望被肯定的特質,以及最希望達成的成就,將之組合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特質),這樣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成就)」,這便是屬於你的「為什麼?」。像是賽門西奈克曾分享自己的「為什麼」:「我想成為能激勵別人擁抱他們自己天職的人,這樣一來所有人都能一同改變世界。」這句「為什麼?」,讓西奈克有動力著書立說、發表演講,也就是他的「怎麼做?」,而最終他感動、影響的人,便是他「做了什麼?」的成就。

Sponsored link

《價值觀領導力》提醒,引導個人行動的核心價值觀,應不受外在情勢改變所影響,一旦設下了,就必須堅決改變不符合價值觀的任何決定和事物。透過每項最近完成的行動、達成的目標,持續問自己「眼下的行為是否有助當初設下的期望?」,時時保持自覺,久了便能將價值觀深化為性格的一部分。

(Visited 11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