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還在回工作訊息,是真的忙還是放不下?

經過一週疲累的工作之後,終於迎接可以放鬆的週末,卻發現自己還是不由自主地檢查信箱,或回覆 LINE 的工作群組訊息嗎?碰到這種無法真正下班的窘境,不僅造成和你一起度過假日的親朋好友反感,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充電的時間。

Sponsored link

你或許早已意識到,這些工作並不一定得在假日處理。但為何自己總是不由自主地去查看這些訊息呢?其實,工作狂行為不一定總是情勢所逼,很可能是自己的潛意識、或是外在環境的反覆提醒所造成的。

心理因素:當你從工作建立「自我認同」,假日便難以關機

《Fast Company》提到,若一個人停不下加班的腳步,很可能是「自我認同」作祟。

原來對人類來說,回答「我是誰?」的問題相當重要,而這個答案便經常是從工作中找到,像「我是一位專業的律師。」「我的工作在改變世界。」或「我總是表現最好!」當一個人的身分認同主要源自於工作時,正面來看可以增加效率和動力;但反過來就成為無法關機的原因,因為會下意識帶上這個身分到假期,當然很難好好休息。

想解決這個問題,最直覺的方式,理應是秉除腦海裡的工作身分,但往往愈想剔除它,就愈容易造成反效果。更好的解法是「接受自己在不同時間點,有著不一樣的身分認同」。你可能在假日會是一位傑出的籃球的選手、一位從陪伴家人身上獲得快樂的父親,當你轉換到另一個身分,才能真正享受休息時間。

除了心理層面,外在環境更是現代人放不下工作的元兇之一:無所不在的數位工具,隨時提醒或加強我們的工作身分,因此最簡單的方法,是像 Slack 或 Gmail 等 App 可以按時間或種類關閉通知,需要休息的時刻就不會受到干擾。

外在因素:降低對數位工具的依賴,擺脫焦慮感

然而從長期角度來看,這可能只是向治標不治本的解方,最好還是找到和數位工具與你的智慧型手機相處之道,否則光是強迫自己不要看這些通知,只是考驗自己的意志力,反而會因為太痛苦而放棄。《Business Insider》分享了《深度數位大掃除》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認為有效變成「數位極簡主義」的策略。

Sponsored link

數位極簡主義不代表刪掉全部的 App 或關掉所有通知,而是要找出在特定的時間中,哪些數位工具真的可以帶來最高的價值。舉例來說,有些公司的粉絲專頁經常在週末舉辦活動或直播,你可以稍微關心一下,掌握社群上的聲量或觀感是否如當初所預期,但很多公司系統自動回報營運數據的信件,就沒必要在週末點開,星期一再集中檢視就好。

接著卡爾建議大家用 30 天,找出哪些數位工具,不值得自己多花時間和心力在上面。特別的是,他並非要大家一開始就選定停用哪些 App,而是暫停所有不會立刻損害或造成生活、工作不便的選項。如果只是想改善休假期間的數位工具使用習慣,或許不需連續 30 天,而是整個月的週末就好。

這段時間結束之後,你才能以比較理性的角度,檢視「你到底重視什麼什麼價值」,而非事先猜測或假裝自己很需要哪些 App,結果還是留下大部分的數位工具。同時在這段時間中,也許就能找到更多有意義的身分認同來源,解除對於工作的焦慮。

(Visited 11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