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AI取代?一張圖了解自己是否具有「創造性思考」

編按:淺薄的思考就是「定型的思考」,深入思考則是「創造性思考」。如果思考方式淺薄,就算用再高深的專業知識,也很容易被電腦取代。(本文摘自《深思快想》一書,作者為稲垣公夫,以下為摘文。)

新聞、媒體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話題可說每日不斷,1990年代後半,電腦擊敗象棋世界冠軍,之後,連遠比象棋組合方法多的日本將棋、圍棋,電腦也能打敗專業選手。

Sponsored link

根據媒體報導,能通過東京大學入學考試的A I開發計畫也逐步進展,工廠機器人、自動化機械作業代替了許多人力;事務處理、技術計算等定型化業務也逐漸改由資訊科技處理。人工智慧如果照目前的狀況穩定發展,也許人類的工作都會被電腦搶走。

面對這樣的不安,可能會有很多人認為「知識性的、高技術的工作應該還不會被電腦取代,所以要接受高水準教育,學習更高深的知識」,但尖端工作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高深知識與思考能力」呢?什麼樣的工作只有人類能做呢?

用圖表4的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會比較容易理解。圖表4用「專業性程度」、「思考的深度」兩個軸來分析高深知識與思考能力。

取自《深思快想》圖/取自《深思快想》

我們先看第一個軸「專業的與日常的」。專業思考指分類嚴謹的學術、技術領域的思考。

專業範疇的用詞定義必須明確,每個領域都有許多不同的專業術語與大量累積的專業知識。除了專家以外,一般人很難理解這種思考方式。

Sponsored link

相反地,日常領域的思考則是任何人都能進行。使用人盡皆知的一般用語,以及人類在生活中累積的常識性知識,所以人人都能理解。

接著看第二個軸「深入思考與淺薄思考」。淺薄的思考指只注意現象或事物的形狀、顏色等表面屬性,思考時,只使用與表面屬性相關的知識。

深入思考則注意到深層結構,如現象或事物的要素如何連結、因果關係如何形成等,會用到許多相關知識,將它們組合起來,創造出新的知識。

換句話說,淺薄的思考就是「定型的思考」,深入思考則是「創造性思考」。如果思考方式淺薄,就算用再高深的專業知識,也很容易被電腦取代。一般認為,靈感對創造性工作很重要;但其實最重要的是深入思考。

例如,要成為醫師,必須在六年大學教育期間,吸收大量充滿艱深專業用語的醫學知識。所以,醫師這項工作顯然需要專業思考。但深入思考能力必須透過經驗才能得到,因此,歷練不夠的醫師在診斷患者時,只會想到「如果有X症狀,病因就是Y,要用Z1或Z2治療法」,把在大學學到的專業知識原封不動地拿來用。

但經驗豐富的醫師,尤其是被稱為名醫的醫師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想:「如果有X症狀,病因可能是Y1或Y2加Y3的組合,有時Y 4、Y 5也很重要。」他們在大量醫學知識之外,又加上從經驗得來的知識,動員所有知識,探索好幾重的因果關係連結,在腦中想出所有可能的病因,研究最好的治療方針。

《深思快想:瞬間看透事物「本質」的豐田思考術》,稲垣公夫著,新樂園出版

Sponsored link
(Visited 32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