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工作,存款能讓你活多久?
你每個月會存多少錢?調查顯示,很少人覺得自己存款夠多,而且有很多人根本就是月光族。 在美國,2018 年 bankrate.com 的調查指出,介於 18 到 53 歲的人,有 25% 沒有積蓄,無可憑藉;另外 …
客戶在用餐時間上門,該去服務他嗎?
很多人對吃飯、美食情有獨鍾。與吃相關的電影、書籍實在太多了,似乎再苛刻的人也嚮往著餐桌上的團聚,在那一刻,溫馨滿溢,疲憊消解,是一天當中難得的美好時刻。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是那麼習以為常,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如此,我曾經看過一則故事:有個女孩遠赴美國留學,為了緩解父母經濟上的壓力,她到一家中餐廳打工賺取生活費。 這家中餐廳老闆非常苛刻,工作期間,她幾乎每天都挨罵,從餐廳的衛生到食物的擺放,老闆幾乎鉅細靡遺,裡裡外外的管理都是一絲不苟。員工稍有不慎,就會引來一頓怒斥,餐廳裡頭每個打工的人都活得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幸運的是,工作壓力雖大,卻有著相對豐厚的薪水。因此,儘管條件再苛刻、老闆再挑剔,她也咬牙繼續做著這份工作。 直到有一天,一位客人進來點餐,脾氣暴躁的他催著趕緊上菜,偏偏當時正好是餐廳員工用餐時間。在廚房吃著飯的女孩怕惹來老闆注意又生氣,立刻放下手中的飯碗,急急忙忙去為客人服務。 沒想到,她一走出廚房,正好遇上老闆攔住她,問她要去哪?她唯唯諾諾地說出,正要去為客人點餐。奇怪的是,老闆居然沒生氣,反而讓她回去繼續吃飯。 她回憶這段經歷,當時老闆說了一句令她這輩子都難忘的話:「對於我們這一行而言,『吃飯』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你從內心敬畏吃飯這件事,才能料理好食物。我雖然嚴格,但是我也不許有人在吃飯的時候打擾你們,讓你們沒辦法體會吃飯的意義。」 老闆的這番話讓她相當訝異,那一次,她並沒有為那位急躁的客人提供服務,以至於餐廳被投訴,但並沒有人因此受到責罰。後來,每當她吃飯的時候,就想起這件事,心中就會湧現出對食物的感激與敬畏之情。 如今已經年長的她說,「吃飯」是一個家庭裡最基本的儀式,是為了保證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結構形態而存在。是這樣的形式串起一層又一層的情感邏輯,這是「好好吃飯」這幾個字能打動人心的關鍵,不僅有情感邏輯背後的價值觀,還有獨特的人情冷暖。 其實,在步調快速的這個現代社會,我們可以透過吃飯這件小事,窺見某些焦慮。但是,我們也可以在現代社會的嚴謹、快速之外,在一天的忙碌之後,在餐桌上,純粹享受食物帶給人帶來的快樂。 好好吃飯,享受食物和團聚的快樂,是和親情同氣連枝的溫暖,是一場追求美好生活最原初的儀式。 …
想換工作嗎?
「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 我猜答案十之八九是否定的。之所以那麼肯定,是因為我在寫作的這些年接觸了很多年輕人,也時不時會收到他們的提問,這些問題不少都與職場和自我發展有關,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怎麼辦」,以及「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反問對方一句:「你覺得自己可以為他人提供怎樣的價值,解決怎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對方通常都會愣住,很顯然,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實,我的反問當中就已經隱含了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不過這個回答給予的並不是具體的做法,而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與思維方式,即從關注世界能為自己帶來什麼,轉而變成關注自己能為世界帶來什麼,這種思維不僅對自我發展至關重要,也能幫助我們最終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透過做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大多數人不喜歡現職的原因是相同的,因為缺乏自主性和挑戰性,比如無法自主地選擇工作內容,總是要被動地接受很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單調而重複,無法帶來任何成長。 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合理與正常的事情,因為聘僱你是讓你來工作的,公司沒有義務讓你開心,或者讓你只做喜歡的事情,更沒有義務為你提供成長的機會。你和公司之間是一種公平的交換關係——你付出勞動,公司給你相應的酬勞。 毫無疑問,沒有人喜歡被束縛,也沒有人願意做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都渴望自由,渴望擁有自主性,但問題是,自由不是免費午餐,它是有代價的——你必須獨立面對風險,沒有固定收入的風險。比方說,我現在處於完全自主的狀態,但我必須努力想辦法為自己創造收入,因為沒有人會每個月發薪水給我。 要知道,成為公司雇員的最大好處就是不需要獨立面對風險,因為你不需要去想怎麼賺錢,只需要把安排給你的任務做好就能每個月拿到固定的薪資,還能得到各種福利和保險。即便公司因為市場的變動而業績下滑或者虧損,你的收入也不會受到影響,你依然可以拿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固定薪資。 不過想要每個月拿到穩定的固定薪資,你就必須為此交出部分自主權——你必須聽從公司的安排,並且努力完成公司交給你的任務。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有得就必有失。如果想要自由,那就得放棄穩定,直面風險,但如果想要穩定,希望他人為自己抵擋風險,那就不得不失去一部分自由。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能不能在擁有穩定收入的同時,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或者能不能在選擇自由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收入不穩的風險? …
你一天抱怨幾次?
有個問題我不時會被問到:工作場合有些人敵意特別強,甚至會搞小動作,該怎麼辦? 這類的人際問題說起來不少,內容不見得戲劇化,有時普通到好像就是職場本身該有的一部分。的確,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能說不重要,大家都是每天會見面的人,總不能待在公司多久就尷尬多久。 面對不友善的職場環境,先努力成為「有本事」的人 而我的回答經常是,如果處在不友善的環境裡,除了適當地表示自己的想法,更要記得:愈有本事的人,愈沒事。 先不論是否喜歡目前的環境,當一個人沒有足夠能能力離開所處環境時,行為跟想法幾乎是處處受限,甚至只能受人擺布。本事愈夠的人,在環境中的自主權愈高,即使暫時在不喜歡的環境裡也可以安心做自己。換個角度看,當你有能力時,通常是你選擇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你。 世上沒有掉下來的成功,沒有路上撿來的美好。穩定的生活,來自努力的生存,你的早起、熬夜、咬牙、堅持,都是為了積聚將來有能力選擇的資本,不用再去看誰的臉色。 與其抱怨世界不公,不如發揮本事創造生活 所以,面對不公平的事情時,除了抱怨不公不義,也要對自己有更多的期許,而不是被動等待問題消失。你要相信,在任何的環境下,努力的意義都不是為了應付生活,是為了創造生活。而為了創造生活,你要有本事過活。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選擇過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出身或讀書,是為了工作或為了生計,選擇權並沒有多少。時間用著它的方式在走,日子照著同樣方式循環,彷彿眼前的生活已是餘生的寫照。 然而,不論你現在遇到什麼樣的低潮,被多惡劣的人找麻煩,都要知道,少有人可以改變環境,但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 活得用心,不是為了讓別人看得起自己,而是讓自己不用看別人臉色,可以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你是好人,還是好欺負的人?
聽過不少人說,遇到紛爭不要過度反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忍事情就過去了,這道理大致上沒錯。可有時候,就是會遇到專門挑對象欺負的人。 心理學的「黑羊效應」,讓好人也欺負好人 你說話比較大聲,他就不吭聲,你一直沈默,他反而得寸進尺。你也許是為了和氣而當個好相處的人,可是看在這樣的人眼裡卻變成好欺負的人。何況會欺負別人的人,不一定都是壞人,有時候好人也會欺負好人,輕則漠視別人被欺負,重則在一旁跟著起鬨。心理學家稱這現象為「黑羊效應」,無辜的黑羊即將被屠夫宰殺,其他人只在一旁默默觀看。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小曾是部門裡的新進同仁,某天用餐時前輩 A 跟全桌的人哭訴自己被客戶罵,擔心因此被主管盯上,最後失去工作。一旁的前輩 G 聽完,似乎是在安慰 A 地說:「放心啦,就算要裁員也輪不到你。沒看到有人剛進公司什麼都做不好嗎?笨手笨腳,聽說學歷還不錯,也不知道在學校都學了什麼。」 雖然沒有明講,同桌的人都知道 …
把錯都推給外在環境,你的內心將無法獲得平靜
有一次我在加拿大搭計程車,上車時飯店門房跟司機說:「麻煩載柯維博士(Dr.Covey)去機場。」司機以為我是醫生,便開始跟我聊他身體上的毛病。我試著跟他澄清,我雖然是 Dr.,但不是醫生。 然而,他的英文不太流利,聽不懂我的解釋,我也只好繼續聽他講。他跟我提到他身體的病痛,還有複視的問題。然而,當我聽得愈多,卻愈來愈覺得這些問題都是因他善惡不分所引起的。 像他抱怨說自己非得要說謊或動些手腳,才能多賺些錢:「我才不要照著規則走呢!我知道怎樣才能多賺一點。」 接著他突然嚴肅地說:「不過,要是警察抓到我這麼做,我就倒大楣了,我的執照會被吊銷。醫生,你怎麼看這件事呢?」 我表示:「難道你不覺得身體上的緊繃和壓力,全都是因為你沒有順著自己的良心做事嗎?你心裡很清楚怎麼做才是對的呀!」 「可是那樣一來我就賺不到錢啦!」 我試著讓他了解,唯有忠於自己良知,才會得到智慧與內心平靜:「不偷不騙、不說謊話,尊重待人。」 「你真的認為這樣就有幫助?」我斬釘截鐵地答覆說一定會有幫助。 下車時他堅持不收我的小費,他只是給了我一個擁抱:「我會照你說的去做!我現在已經覺得舒服多了。」 太想討好所有人,到頭來連自己討好不了 …
哪種人,能被重用、快速踏上晉升之路?
即使領導人因為智慧資本而展露強大的潛能,但他們的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才是關鍵所在。社會資本涉及領導人掌握的人脈與網絡。 正如《廣告狂人》(MadMen)中唐.德雷柏(DonDraper)一角的靈感來源、廣告鬼才大亨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說的:「有聯絡才有成交。」 你認識誰,不光決定了你怎麼帶人,還會決定你能不能成為領導人、在哪裡工作。 有大量組織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當領導人在公司外部有更廣、更深厚的人脈關係,他們的績效更好。 既然領導力的核心在於領導人影響他人的過程,那麼能與他人建立更寬廣又豐富關係的人,肯定處在一個更可以影響他人的好位置。 事實上,研究顯示,要衡量領導人的影響力,有一項最佳單一指標(不光可以適用在商場上,在政壇與軍隊裡也適用),就是觀察這個人在組織的網絡裡,佔據的位置有多接近核心。 你可以用傳統的自我報告問卷調查來評估,例如詢問組織成員跟別人關係有多密切、有事會找誰商量,以及他們認為誰是知識來源與專家。或者,你也能採取被動的衡量方式,例如確認電子郵件數據的脈絡:他們固定跟誰通信?頻率為何?以及他們彼此之間如何互相聯繫? 如果有一個人的慣常電子郵件往來數據顯示,他常跟一群更大、更多樣的團體成員聯絡,只是這群人並不習慣透過電子郵件交流。和那些只跟內部有互動的小團體成員聯絡的人相比,我們能期待他發揮更多影響力、具有更大的領導潛能。 如此一來,領導人的成功與影響力,便會傾向隨著人脈的深度與密度而提升。就如俗話常說: 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也反映在這項價值觀上:大部分人依然重視私人介紹與推薦信。顯然,別人的看法對於遴選領導人而言依然很重要。 …
事情你做、責任你擔,功勞卻沒你的份
前陣子有位朋友在 LINE 群組發出了疑問:「做行銷的大家,你們很會包裝自己做的事情嗎?就是找適當機會,讓公司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 意見此起彼落,每個人對這個話題都各有想法。有人表示,包裝自己工作的事應該是主管該協助的;有人說要看職位,小職員包裝得好,只會增加工作量。而也有人表態,包裝自己能增加能見度,除了求升官,更是為自己爭取舞台,增加合作機會。 在我看來,所謂的「包裝自己」是現代職場的一種「必須」。為什麼呢? 水牛型工作者的悲歌:做得事比人多、論功勞卻想不起他 其實大到集團、小至工作室,就業人口普遍比過往上升許多,職場競爭愈來愈激烈,讓同事、主管、合作夥伴以及潛在人脈知道自己的所長,就變得更加重要。因此,適當地「包裝」塑造出自己的 USP(unique selling point,獨特賣點)的確有其必要,但不是要你放大自己做的所有瑣事、甚至誇耀自己沒實際負責的事。 我前一份工作遇到一位資深前輩,標準的苦幹實幹 …
去五星飯店打工,從「掃廁所」開始!
有位女大學生利用假期到東京帝國飯店打工,本想學習飯店行政的工作,沒想到進了她嚮往的五星級飯店,第一份工作竟是掃廁所! 掃廁所的第一天,她差點嘔吐,勉強撐了幾日,實在受不了,於是她決定辭職。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她驚訝地發現,和她一起工作的一位老清潔工,居然在清洗完成後,從馬桶裡舀了一杯水親自喝下去!老清潔工更自豪地說:「我清理過的馬桶,是乾淨得連裡面的水都能喝的!」 女大學生深受啟發,非但不再提辭職的事,反而視廁所為自我磨練、提升的道場。終於,到了假期結束,經理驗收考核成果的日子,她當著眾人的面,從她清洗完成的馬桶裡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這件事讓經理印象深刻。 畢業後,女大學生果然順利進入帝國飯店工作。憑著敬業、樂業的精神,37 歲以前,她成了帝國飯店最出色、晉升最快的員工;37 歲以後她步入政壇,更得到首相賞識而入閣。這個從工讀生做起的傑出女性,就是日本前內閣郵政大臣野田聖子。 從基層到高層,不可或缺的樂業精神 這個故事的啟發在於,無論掃地、管庫房,或是掃廁所,這些工作都是公司任務的一環,不要瞧不起它。無論你是主管或同仁,層級有多高,都要肯定這些「看似低微」的工作,也要看得起做這些工作的人。沒有他們,公司的運作也難以順暢。 公司培養人才,有時甚至故意讓你從最基層做起,給你機會體驗基層的辛苦,或從中觀察你做事的方法、心態,是否吃得了苦? 此時,基層工作就成了一項考驗,若你能突破心理的掙扎,以敬業、樂業的精神把它做好,之後就可能被拔擢到高階的職位。 樂業的最大動力之一,就是克服挑戰 …
10 大職場地雷,踩一個就扣分
職場生涯講求個人專業,講求團隊合作,也時時刻刻都需要人際關係之間的和諧溝通,尤其隨著時代脈動、景氣循環和跨國際的市場侵襲,隨時求新、求變、靈活因應問題,成為很重要的職場生存力。無論是職場老手,還是社會新鮮人,都須謹記以下十項職場地雷,讓自己的扣分指數降至最低。 地雷一:遇到問題,不懂得伸手求救 小時候老師都會教我們不懂的時候要問,不會的時候要講。可是近幾年工作的感受是不少年輕上班族,不懂的時候不問、不會的時候不講,然後事情擺在原地,自以為會就這麼樣的應付過去。誇張一點的人,可能還會讓工作放在那邊爛,反正終究會找到人接手,不做也沒差。溺水的人都還知道要掙扎求生,職場中溺水,卻有很多人選擇自我放逐,這只會讓自己越漂流越遠,等體力耗盡,意志渙散,在職場就會失去生存力。 地雷二:問問題時,只有問題卻沒有想法 我自己通常在問問題之前,其實心中都有些定見,簡單的說,就是希望透過問題一來一返之間說服對方。但是我發現很少人在提問題之後會給相關的想法,要不就是丟一個問題出來,然後兩手一攤,接下來就什麼下文都沒有。但是只要我回了對方答案,最後就會演變成「嘿,這是我聽你的話去做的。」責任變成我要扛。所以切記,問任何問題之前,不可以有踢皮球或推卸責任的心態,要先至少提出三個建議想法,才能與人具體討論解決作法。 地雷三:被動等待,工作速度平靜緩慢 工作可以提早完成就提早完成,完成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找相關人員說明、討論。可是有些工作者,工作做完就放著,或是隨意丟出來,然後沒有下文也沒有討論。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角色位於哪個環節,掌握整體工作時間進度,主動傳球與接球,不拖延時間,讓工作能一階段一階段的順利接軌下去,這樣才能在預定時間達到預定目標。 地雷四:延遲交件成為自然習慣 工作上安排時間,應該給彼此比較適當足夠的彈性,不論工作量多或少,我都會跟對方先將工作分階段、細分拆解過,才將工作時間訂出來,然而,有些工作者說遲交就遲交,晚給或沒交也沒給什麼反應或補救措施。準時完工是上班族一個最低最基礎的門檻與底線,請務必重視自己對他人和團隊的影響性。 地雷五:做不到不敢說,只會埋頭硬拚 工作不是發派下去就開始做,而是先想清楚該怎麼做才對,然後組織一下自己的工作時間或流程,接著有想法後才一一去進行。如果硬著頭皮去做,花了時間後才發現做錯,最後只能要大家兩手一攤無奈接受,造成的損失將難以估計。做不到就說做不到,在時間還充裕的時候,大家可以集思廣益討論對策,或是重新任務分派,而不是給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或是不負責任的亂做一通來交差。 …
你是過勞倉鼠,在人生的滾輪跑不停?
一旦你覺得自己已是一隻火已滅的倉鼠,就是你已經開始關心自己了,那麼你就有許多能為自己做的事。本書接下來的部分,將焦點放在了你如何能自己做些有益之事,以及重新找回你完整的個人道路。 根據我們的經驗,人們並不缺乏認知——就連那些正深陷危機的人也是。大部分的人早就明白,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哪些狀況、什麼是可以被改變的以及怎麼樣的行為會更健康。 因此請你:不要只是知道而已,請行動起來,要認真面對,成功的祕訣就是:行動! 先來點殘酷的事實:沒有人需要列清單! 什麼是有幫助的呢?我們先像所有的建議書籍一樣,從一份清單和睿智的格言開始。 感受你自己與你的身體,聽聽自己的內心,同時對自己誠實,想想是什麼讓你有壓力? 測試看看,是什麼讓你不快樂:工作?兩性關係?私密事情?請選擇接受它或者離開它! 請切換回一檔(汽車變速箱的檔位。L檔,意即低速檔,汽車起步時使用)至二檔(S檔,又稱限制檔,慢速前進時使用),在某些領域中減少投入,關鍵字:低速檔。 和朋友多來往,把自己孤立起來不是辦法,把時間留給和你相處愉悅的人,避免和可惡的能量吸血鬼(設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搶走了別人的精力。與他們見面後,你會感到筋疲力盡、自卑或沮喪)來往。 請記住:你不應負責所有事!將事情份派下去,你不需要全都自己做,請學會說「不」,讓家中孩子自己整理房間、除草、收拾碗盤等等,他們在上了十小時的學(或幼兒園)、補習班、鋼琴課、語言課、足球課、芭蕾舞課後,總還是能做些什麼的,不是嗎? 你覺得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請審視一下你的價值觀。(當然有可能是財產:三間房子與十輛老爺車的維護、保養與為它們保保險也可能造成壓力,所有權是承擔著義務的!) …
奧斯卡最佳動畫片!《靈魂急轉彎》如何顛覆你對人生價值的定義?
還記得 2015 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首席創意官彼特.達克特(Peter Docter),導演《腦筋急轉彎》所帶來的感動嗎?過了 4 年半,皮克斯在 2020 年底推出大作《靈魂急轉彎》(SOUL),一探人的天賦、志向與性格為何而來、人要如何經營生命的價值,並拋出對夢想不一樣的看法與解讀。 故事場景是繁忙、快速、雜亂同時擁有無限可能的紐約市,主人翁喬.賈德納(Joe Gardner)是中年還懷抱演奏爵士鋼琴夢想的音樂人,職涯跟多數人一樣,不上不下,靠著在中學兼職樂隊老師,彌補時有時無的演奏收入。 某天,賈德納像是獲得幸運女神眷顧,同時獲得中學教師正式聘書,以及與他的偶像-薩克斯風手桃樂絲.威連斯(Doroth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