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自渡全靠這三件事

人生如逆旅,成熟後的苦,沒人能懂,更無人能解。

Sponsored link

有句話很戳心:“成年人的世界,是哭到累了倦了即將入睡,也要先設個鬧鐘。”

誰都有自己的難,誰都有自己的事,眼淚流盡,能渡你的只有你自己。

深陷低谷,拼命對自己說“要堅強”,心卻不聽你的,你才發現:從沒人告訴過你,如何自渡。

其實自渡不難,做好這三件事,足夠了。

生活艱辛是常態,無奈忍受卻不是必然。

簡書有位作者創業失敗,被人催債催到崩潰,妻子也和他鬧離婚。

Sponsored link

朋友棄他而去,難受到極點的他開始喝酒。

藉口睡不著,他每天2瓶酒,3包煙,家裡凌亂得不忍直視。

吃飯不規律,每天熬大夜,他看見鏡子裡失魂落魄的自己,終於決定:不能墮落下去了。

他開始戒酒,10年以來,頭一次做到25天滴酒未沾,連煙量也減了大半;

練俯臥撐,練無氧器械,從原先的肌肉鬆弛,到明顯有了肌肉線條,精神狀態也好了起來;

大男子主義的他,也固定花時間陪起老婆、孩子,做起了家務。

慢慢地,他終於有勇氣再去創業,為自己喜歡的事業闖一闖。

Sponsored link

他說:“繼續消沈還是翻盤是自己的選擇,如果選擇後者,那麼自律將是最好的開始。”

普通人的生活,難免陷入困苦,而自律,就是用規律的生活,對抗難逃的苦難。

《生活手帖》主編鬆浦彌太郎輟學打工時,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只能在集貨站裡勉強謀生計。

長期的心情低落,他第一次認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他邊打工邊學圖書知識,訓練自己和人打招呼,按自創的程序和步驟,把每件小事形成習慣。

五點起床,晚上十點睡,每隔一天快走十公里,日復一日,他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也靠著賣書賺了第一桶金。

《半山文集》裡說:“生活的磨盤很重,你以為它是將你碾碎,其實它是在教會你細膩,並幫你呈上生活的細節,避免你太過粗糙地度過這一生。”

Sponsored link

越苦越難,就越要自律,將生活細細地磨,認真去過,修煉出逃離睏頓的實力。

如果生活註定波濤洶湧,有諸多不順,我們至少在獨處時,可以暫時避開。

後台有讀者留言,說自己疫情前辭了職,找不到工作,差點要抑鬱。

簡歷石沈大海,她心裡堵,動不動就和老公吵,家裡鍋碗瓢盆都砸了。

生氣摔壞孩子遊戲機,孩子急了,鬧著要她賠個新的。

本來家裡就不富裕,她氣得把自己反鎖在屋裡,待在屋裡才發現:不吵架,她都不知道要做什麼。

連續幾天,她試著留出自己的時間。

Sponsored link

從無所適從,到靜下心做自己的事,上網課、看書、看電影,她只覺得悠閒愜意。

心沈下來的時候,緊繃的弦終於放鬆了,這位讀者終於覺出:煩惱,是可以清零的。

面對家人,她有了些笑容,前兩天和她吵得不可開交的老公,還主動跟她和解,開起玩笑來。

獨處的時間,正是調整和放鬆的時間,更是遠離煩憂,將苦悶清零的機會。

表姊以前做銷售,簽單總是墊底,老闆都想辭退她。

她哭著回去的,在屋裡關了一週末,除了吃飯上廁所,她門也沒出。

週一早上,她卻精神飽滿到了單位,當天又做成兩筆生意,離職的事也有了緩和。

Sponsored link

後來表姊提起這事,笑著說:“我那兩天誰也不想見,就在屋裡聽聽音樂,發發呆,過得還挺滋潤。”

越到逆境,越要獨處,讓緊張得到疏解;

越是難熬,越要獨處,讓靈魂得以休息。

很喜歡沈從文那句:

“孤獨一點,在你缺少一切的世界,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

和生活交戰前,情緒低落的時候,留塊空白給自己,你可以靜靜療傷,你可以不那麼緊繃。

同樣是苦楚,同樣的磨難,用不同的心態面對,就會完全不一樣。

Sponsored link

早有心理學家證明,人在心情低落時的決定,比心情愉悅時的決定糟糕太多。

人在低谷,面臨打擊,都會沮喪難過,不如先調整好心態,再繼續往後的路。

1)多做快樂的小事

雲南的范得多自從出車禍後,得了抑鬱症。

他有時抽搐發抖,晚上胡思亂想,睡也睡不著。

妻子在廣場舞角落看見人教鬼步舞,拉著他一起跳,當天他就覺得舒服了很多。

跳了4年,他的身體越來越好,現在每天都笑容滿面。

Sponsored link

他和妻子跳鬼步舞的視頻,也傳遍了網絡。

微小的改變,作用卻不容小覷。

熬不下去了,就找點開心的小事,哪怕多聽聽舒緩的音樂,每天練練字,刷幾遍甜蜜的老電影……

給生活加點樂趣,撫慰心裡的傷。

2)多想開心的好事

前兩年,有位網友接連遭受重創。

外公離世,婆婆又患了重病,家裡壓力巨大,老公偏偏開始酗酒,整晚不回家。

孩子高昂的學費,自己飆升的血壓,都是麻煩。

偶然看書上的方法,她開始寫感恩日記,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

“今天老公喝酒了,但他十點就到了家”;

“電腦系統出了故障,但我很快聯繫好了,給自己表現打90分”;

“接娃的路上,孩子很開心,嘰嘰喳喳說不停”……

她不再抱怨,甚至喜歡起跑步、讀書、做飯,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痛的時候,別往傷口看,難挨的時候,多往好處想。

前行路上,被遺忘的那些苦難都會淡去,直至消失掉。

3)接受最壞的結果

《我是演說家》里,尚書醫生講過一個70歲老人的故事。

他當時患了肺癌,醫生告訴他:“你最多能活三個月。”

得知自己生命不長,老人只想用最後的時間,做想做的事。

年輕時希望環遊世界,他動不了,就在地圖上旅行,了解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街道的特色。

他非但3個月內沒死,還整整多活了12年,抱上了重孫女。

在擔憂和焦慮中,只能把路越走越窄,直至向你害怕的那件事逼近。

反而先接受最壞的結果,降低了期待,路才能越走越寬,從逼仄的絕境中邁出來。

季羨林的《悲喜自渡》中有句話:

“世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一個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消化人世悲喜,縱然會經歷坎坷,也必能得到圓滿。”

世事無常,人情變換,“苦”只不過是常態,但至少“自渡”是真實的。

靠自律分解了艱苦,靠獨處消化掉煩憂,靠心態疏解開情緒,渡自己,就不是虛妄的空想。

盡量地努力,向陽生長,心中有光,美好就能靠近一點。

餘生還長,既然苦樂喜憂,他人愛莫能助,點個“在看”,提醒自己,記得好好自渡

(Visited 48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