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戴著「面具」活著,但愈多張愈好嗎?

我們都戴著「面具」活著,但愈多張愈好嗎?剖析心理學家榮格的人格面具

Sponsored link

編按:
我們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哪怕摘掉偽裝的「假面具」後所暴露出來的「真面具」,也是一個面具。(本文摘自《隱藏的人格面具》一書,以下為摘文。)

什麼是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a)一詞最早由榮格提出,意指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或模式。它是社會化和社會適應的產物。

榮格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家族、種族乃至全人類的心理活動的總匯,也就是人性。它由許多原型構成,最主要的原型是自我和自性、阿尼姆斯(女子身上的少量男性特徵)和阿尼瑪(男子身上的少量女性特徵)、人格面具和陰影(shadow)。陰影相當於人的動物性,人格面具就是人的社會性。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一出生就會與他人發生連結,第一個連結對象通常是母親。嬰兒把母親的音容笑貌刻印在腦子裡,形成最原始的「媽咪面具」。與此同時,他把與母親互動的經驗記錄下來,形成「寶寶面具」。寶寶面具是自己用的,屬於主體面具;媽咪面具是用來識別、評估和預測母親的,屬於客體面具。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的人越來越多,客體面具不斷增多,主體面具也相應地增多。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豐富多彩,越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順利地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一個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個側面,或者人格在時間線上的一個截面,通俗地講,就是一個人在某個時段的心理表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沒有過去和將來。此時他用了這個人格面具,過去和將來他可能會用別的人格面具。所以,人格面具具有與人格相同的結構和內容。它是知、情、意的統一,有自己的人格傾向和人格特徵,如需要、動機、興趣、愛好、能力和性格等。再具體一點,每個人格面具都有自己的名字、性別、年齡、性格、愛好、行為方式、打扮習慣和外貌特徵。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說起人格面具,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假面具」,並且對人格面具後面的「真面目」特別感興趣。其實,人格面具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公開、隱私和獨處之別。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是公開面具,在私人場所使用的是隱私面具,在獨處的時候使用的是獨處面具。

Sponsored link

人格面具理論認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構成的。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和人格類型。例如,一個人在朋友面前能說會道,在主管面前噤若寒蟬,他到底是開朗還是拘謹?外向還是內向?我們只能說,他在朋友面前開朗、外向,在主管面前拘謹、內向。每個人都有許多人格面具,以適應不同的交往對象。適應能力越強、心理越健康的人,人格面具越多,人格越豐富多彩。

人格面具多,說明「分化」比較好。但是,這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條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整合。如果人格面具之間是疏離的,人格就會支離破碎,像一盤散沙。這樣的人,一會兒一個主意,反覆無常。剛剛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過一會兒就反悔,常常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如果人格面具之間是互相對立的,就會內心衝突不斷。這樣的人往往都有決策困難。因為他的一部分人格面具想做某件事,而另一部分人格面具不想做這件事,雙方意見相左,無法達到一致。或者,一部分人格面具正在努力地做某件事,而另一部分人格面具暗中搗蛋,結果身不由己,事與願違。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心理健康的人,人格面具之間是和諧融洽、協調友好。

要想瞭解一個人的人格,最好的辦法是查清他的所有人格面具。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工程太大了。比較實際的做法是,用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人格面具來描述人格。這樣的人格面具稱為「主導面具」。主導面具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三個,或者四、五個。採用面具技術做心理諮詢,一般都能查出十幾個人格面具。多的有三、四十個,這還不是全部。

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假面具」,通常是指與主導面具不太統一的人格面具,而所謂的「真面目」基本上就是指主導面具。換句話說,人格面具的真和假,取決於它與主導面具之間的關係。與主導面具親密、友好的,就是真面具;與主導面具疏離或者對立的,就是「假面具」。

(Visited 19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