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做事的十種思維邏輯——思維高度決定人生上限

很多優秀的職場人士,不是說能力如何強,而是長於思考。大家都說某個人“做事有章有據”,究其根本,在於人家的思維邏輯強,而且能真正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Sponsored link

我把這些內容羅列出來,細細一看——道理都懂,就看怎麼用!按說,只要長時間訓練,這些思維邏輯就能深深地刻在腦海中,形成本能。但是,真正能用起來的還是鳳毛麟角。

所以,按我自己的欠缺程度來排序,將這些內容一一記錄。

——————————————

一、閉環:有始有終、循環往復

管理學科中,有個管理工具(或思維方式)叫“PDCA循環”。它最大的作用是“持續性改進”,在企業管理中適用於方方面面,如產品研發、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等。也適用於個人管理,目前本人正在試驗中。

P,即Plan。做事前先做計劃,知道目標是什麼,採取什麼動作,規避什麼風險。這個計劃再簡單,也比沒有好。有意識地去製作計劃,能夠訓練自己的規劃意識,對我來說,有計劃,能很大程度減輕“茫然無措的焦慮感”。

Sponsored link

D,即Do。執行力是很多人最欠缺的特質:想法很棒、計劃很完美、資源都到位,就是動不起來!比如我的例子,不管是因為拖延症,還是完美主義,最後都統一歸結為執行力的問題。讓自己動起來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罵自己一通,然後做著做著就上手了。

C,即Check。執行過程中,要有隨時停下來檢查、控制變量的意識。在運營工作中,“靈活應變”是基本要求,盲目執行不可取。要靈活應變,就得定期覆盤,可能是每個月,每週,每天,甚至是下一刻。覆盤出來的結果只有兩種:好的經驗、壞的教訓。

A,即Act。因為費腦子去想這些問題了,所以不能浪費,要把這些經驗、教訓標準化,形成下一步行動方案。好的經驗要吸收,踩過的坑要邁過去。由此產生新一輪的PDCA。

“閉環”意識的實際應用,在於“循環往復”,它帶來的最大影響,應該是“螺旋式上升”。

二、試驗:敢嘗試、會嘗試

獲得的知識、經驗,要去嘗試,證明它是可行的、有價值的。沒有被證明過的知識、經驗,都是空談。所以,一定要去試驗,拿結果來說話。

我的工作履歷中,一直和產品研發崗打交道,深受影響的一個試驗方法就是“A/B Test”。比如,我們準備迭代一個新頁面,但是拿不准某個icon的命名效果,那就兩個方案一起上,以測出來的結果為準,大家喜歡哪個就用哪個。這就是典型的“A/B Test”,很簡單,也很實用。

Sponsored link

同時,“試驗”應貫穿於所有策略中,無論是組織管理、產品研發,還是個人管理,都要持續不斷地嘗試新方案,在不斷的試錯中收集有效反饋,確保最後結果是經過“對比論證”的,“試驗”越多,其結果越接近於正確。

愛迪生有句話挺好——“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10000種不成功的辦法”。

三、數據:Data tell the truth

很多人做決策、說話,憑感覺——“差不多”、“我覺得”、“估計”、“可能是”……這類詞彙在國人口中太容易出現了。原因就在於對數據的不重視,或者不能有效利用數據。

我經歷過很多次打臉後,才猛然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對數據的使用也是逐步建立、豐富起來的。嚴謹的性格背後是一整套數據體系的支撐,每一次優化都來自數據提供的真相。

數據管理,先做好數據埋點。埋點,主要關注這幾個層面:

人力:做個人管理,就自己一人,沒什麼好考慮的。涉及協作的,要看人員數量、能力擅長/缺陷(可以評分)、關係親密程度(評分)、社會背景(評分)等。總之,人力方面的數據化,一是羅列指標,二是評分制,讓定性盡可能轉化為定量。

Sponsored link

時間:每人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這一點上大家都是公平的,差距體現在24小內的利用程度。做好時間的統計,最核心的指標是時間上的投入產出比。僅僅在“玩手機”一項,就可以查看各個APP的時間佔用時長,再去看每個APP的收入如何,就很清楚哪些行為是真正有價值的。

資金:記賬,是各種理財知識的基礎,不記賬,從一開始就對錢無感,何談理財?所以對資金的數據分析,第一步就是做好記賬。懶得記也沒關係,把收入、支出渠道統一到支付寶,它可以自動記賬,年底還能來一份年度賬單,方便的很。

數據思維的訓練,可以分為三步:

1、確立指標體系

數據好找,但是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多餘的,這些都要提前想清楚,所以“指標”才是最重要的。

體系的構建,除了多項指標的集合之外,還需要三個對比維度:和自己比、和競爭對手比、和大盤比。

2、收集數據

Sponsored link

指標建好之後,就是讓數據進到這個體系內。一是做好數據埋點,二是找一個匯總分析工具,三是生成報告(最好能自動提醒)。

3、優化

這裡的“優化”,分為兩個含義:一是動作上的優化,二是指標上的優化。

第一個:指標沒問題,數字真實,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需要優化接下來的動作。

第二個:措施、執行上都沒問題,數字也對,但是達不到指標,或很容易達成指標,那就是指標有問題、不合理,要麼改數值,要麼換指標。

四、邏輯鏈:懂邏輯的人不要太可怕

“邏輯”這個詞很虛,大部分人都聽過,但是很少人能理性對待邏輯,更別提熟練使用。

Sponsored link

從學術上講,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分為歸納、演繹;辯證邏輯包含矛盾、對稱。

歸納,可以理解為科學家——把大量實驗結果的原因找出來,上升為科學理論。

演繹,可以理解為偵探——根據已知的理論,從現象出發,推測出結果。

辯證,其內容複雜,很難一下子概括出來,建議通讀《毛澤東選集》。

邏輯鏈的意思,就是從某個節點出發,分別向前、向後去探究,鏈條越長,越能抓住事物本質。

1、多問幾個“為什麼”:包括證據、限定條件,即“怎麼證明這個結論,大前提是什麼”?探究原因,有助於理解問題根源。

2、多問幾個“然後呢”:第一是會出現幾種結果,第二是各自的限定條件是什麼,第三各自的觸發概率是多少?深挖結果,有助於提出行動方案。

Sponsored link

懂邏輯的人,總是能根據現有的情況,採用相對合理的策略去執行,以最小成本換取最高收益。

五、決策樹:排除干擾,追求精准

做產品設計,特別是涉及到用戶操作這一塊,對“決策樹”的概念肯定不陌生。從頂端設計開始,一層一層地往下開展,每個模塊都能分出好幾條支線,最終形成一個龐大的樹狀結構。

每一層劃分,都有參考依據,比如考慮職業選擇時,可以羅列出年齡、興趣、能力擅長、薪資、職級等;

越接近頂端,其參考依據的權重越高,比如最看重的是薪資,低於3萬月薪的不考慮,面臨眾多機遇時,就能排除掉一大批干擾項;

參考依據有變化時,需要調整決策樹的機構,比如更看重職級,主管、經理都不考慮,那就看看總監級別的職位。

總而言之,決策樹的作用,歸根結底,就是用來排除,要的就是精准結果。

Sponsored link

六、時間:誰都逃不過改變

時間序列的最大影響,在於萬事萬物都會改變,可能從某一節點來看,它是不變的,但是時間一拉長,肯定有明顯的變化。

所以,固步自封是堅決反對的,積極面對新的變化,才是趨利避害的基本態度。

對於時間序列特點,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1、趨勢:數學分析中很重視趨勢,它是一直長期的單調狀態(遞增或遞減),趨勢變化的那個點被稱為“拐點”。

股市曲線圖最能說明這個特點:單個交易日內的股價變動很頻繁,但是時間一拉長,比如1個月,或者1年,能夠很明顯的看到這隻股票的整體趨勢如何。

所以必須站在時間跨度很大的環境下,才能洞察趨勢的變化,之後能做的就是“順勢而為”。比如袁世凱,順勢反清,成為民國實權第一人;逆勢稱帝,抑鬱含恨而亡。

2、季節:短時間的波動規律,比如降雨表、用電錶,很典型的季節性表現。而且,現實情況中,季節與趨勢是互相結合的:拉長時間來看趨勢;固定時間來看谷峰變化。

3、週期:長時間的波動,即為“週期變化”。宏觀經濟中有個規律,大概十年左右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十年,就是經濟繁榮與衰退的變化週期。

有週期意識的,比有趨勢思維的,要高出一個層次。因為趨勢有終點,大趨勢上揚時,需要保持足夠警惕,等待拐點的來臨,一旦情形有變,立刻抽身而去。

所以,我們需要著重鍛煉自己的時間序列意識。目的也很簡單:一是預判未來走向,二是識別異常情況,三是設置安全區域。但很難實現,能實現的那些人,已經在歷史上證明了自己。

七、相關性:繁雜數據中找出隱形關聯

沒有必然關係的時候,我們就去找相關關係。

現實中的各項數據、事物關聯等,是錯綜複雜的,特別是當今的“大數據時代”,繁雜的信息讓人應接不暇,更別提好的處理方法。

找相關,只看最顯著的兩個要素之間的數據關聯:正相關、負相關、不相關、非線性相關。最方便的查看工具,就是坐標軸,Excel中有相關性的圖表,直接套用即可。

當然,嚴謹的決策,不能只看某一種維度的相關性,它只是一個不錯的視角而已。

八、漏斗:厚積才能薄發

搞運營的都清楚這個模型:AARRR模型,典型的漏斗思維。

Acquisition:獲取

Activation:活躍

Retention:留存

Revenue:收入

Refer:傳播

每一層都有一定的容量,漏斗越往下,容量越小;每層之間的比例,即轉化率。

對應地,我們能做的,一是擴大容量;二是提升比例。即增加數據量,提高轉化率。無論是做企業方面的用戶管理,還是做個人方面的收入提升,都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什麼時候都要強調“夯實基礎”的重要性。

九、矩陣:可量化的指標才是好的指標

我在大學的專業課上,印象最深的就是“波士頓管理矩陣”,後來的工作中也頻頻用到,主要是為了做選擇。

按照BCG Matrix的理念:每塊業務,都可以簡單的按照“市場份額”、“增長率”兩個維度來設定矩陣。

對應地,這個矩陣會產生4個象限:

低份額+低增長:瘦狗業務

低份額+高增長:問題業務

高份額+低增長:奶牛業務

高份額+高增長:明星業務

確定好業務的性質以後,砍掉“瘦狗”、調整“問題”、維持“奶牛”、發展“明星”——決策也隨之產生。

其他事項也可以套用:首先找准兩個最關鍵的維度,其次列出四個象限,最後評估各個模塊並決策。

十、分類: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我幹了5年的運營工作,最基礎的工作思維就是分類,再複雜也能分得出來,也必須得分出來。因為運營工作的要求之一是精准,精準的前提是分類。只有細分,才能精准地抓到各個細節,加以定位,才好做決策。

換到個人管理上,也是一樣:健身保養、思維提升、技能訓練、人際加強等,再瑣碎的事項,都能裝到各個桶裡。

分類的作用,就是理出脈絡,精准地制定行動方案。

它應該是最基本的處事思維。

(Visited 750 times, 1 visits today)